而这种感觉亦是投注在了苏允的身上来,一时间觉得苏允这个孩子什么都好了。
不过苏辙终究是个十分理性的人,他敏锐抓到了苏轼述说时候的一个要点:“兄长说苏允不愿意读书做官?”
苏轼点点头道:“他说他生性懒惰,读书才能又是不足,但根本原因还是不愿意做官受约束,只愿意游山玩水。
其实我看他不是个鲁钝的人,相反,他是个极其聪明的人。
不过十五岁,他接人待物总是能够做到恰到好处,令人如沐春风一般,经营起来产业,短短时间便积累了万贯家财。
而积累巨额财富之后,他不耽于财富带来的享受,反而随手便捐献家族,安抚伙计,又回馈当年施恩的苏家,巨额财富在他眼里竟是如同泥沙一般。
他是个拥有大智慧的人,他知道回馈族里会有一个贤良的名声,安抚伙计会得到这些人的拥护,回馈苏家会有一个知恩图报、孝顺的美名。
这么有智慧的一个少年人,若是任由他去游山玩水,那对于国家朝廷来说,岂不是太可惜了?”
苏辙听苏轼讲得动情,不由得笑道:“兄长竟是这么认为的苏允么,他就不能是赤子之心,所做的一切皆是出于他金子一般的内心?”
苏轼亦是笑了起来,道:“他精于俗务,人情练达,世事洞明,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懵懵懂懂只依靠本能做事?
相反,他一定是有着自己的动机,若是我认为他是个淳朴的少年,那傻的就是我了。”
苏辙神色沉静了下来,道:“那兄长还要推荐他?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奸邪的人么?”
苏轼呵呵一笑道:“我不知道他的目的是什么,所以你要多加观察他,若当真发现他行为不端,那推荐之事就作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