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因上党之争,秦国与赵国交战,赵国四十万士兵丧生,我父亲和哥哥就是在那次战役中牺牲的。你说我对韩国人不了解吗?\"她反驳道。
\"荒谬!韩国是韩国,张良是张良,怎能混为一谈?长平之战时,张良还未出生,这怎么能扯到他头上?\"项梁严厉呵斥,同时安抚着一同出来的年轻男子。
\"怎么能没关系?他祖父不是韩国丞相吗?\"那女子依然坚持。
\"没错,我祖父曾是丞相,但将上党主动赠予赵国、引发两国大战的并非他,而是上党郡守冯亭,始皇帝的宠臣冯去疾的父亲。\"项梁纠正道。
\"这位嫂子如果要为赵国 ,应该找始皇帝和冯去疾,因为我们六国后代都受过同样的苦。我们要团结一致,共同抗争!\"年轻男子的话令在场族人尴尬。
原本,众人只是借此理由逼迫项梁放弃复仇,过平凡生活。现在面对眼前温文尔雅、口若悬河的张良,他们不知如何应对。张良的言辞也有道理,六国后裔同仇敌忾,怎可窝里斗?
\"六国时期因缺乏团结才逐一被秦国击败。若今日我们仍无法团结,六国复兴只能是镜花水月。\"张良劝解道。
\"说得漂亮,当年六国实力强大,人口众多,都未能逃脱 命运。凭我们项氏一族和你这个没什么战斗力的,六国复兴无望。\"一个项氏壮汉质疑地看着张良,他体弱无力,毫无肌肉。
\"我们出力出智,只要决心坚定,没有做不到的事。不畏惧失败,只怕半途而废。我张良终身抗秦,誓不罢休。\"张良坚定地说。
\"你们信我说的话,不信我不说的\"
看着周围人疑惑的眼神,张良意识到自己说得再多也没用。\"唾沫是用来数银子的,跟陌生人讲道理,真是浪费感情。\"他心中暗想。
项梁看出张良的不满以及族人的抵触,他决定为大家揭示这位年轻人的非凡背景。
\"这位年轻人非比寻常,他是韩国丞相的直系后裔,自幼研 ,胸有韬略,堪称世间罕见的奇才。\"
\"他做过什么突出的事迹吗?让我们也了解一下。\"有人提问,这个问题突然间难倒了项梁。在赢欢改写的历史中,张良早年的刺秦壮举因始皇的海上航行而未被世人知晓,而项梁与张良的相识,也是经由项伯介绍。
两人交谈了两天,张良展现出聪明过人、心思细腻的特质,似乎具备成就大事的潜力,甚至在智谋上超越了他的堂弟项羽。但若要提起他做过什么轰动的事迹,张良却显得有些尴尬。毕竟他曾帮一位老人捡过鞋子并为其穿上,这样的事情说出来实在有失体面。
面对这种困境,项梁只能开口道:“兄弟,你能否讲讲你是如何与项伯相识的?”
项伯是项伯的本名,家族成员都尊称他为叔伯,但作为族长的项梁直呼其名。即使张良再年轻、再天真,他也明白此刻该吹嘘一些英勇事迹,以塑造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