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了!反了!”
“满朝公卿,州郡大臣,竟无一人是忠臣贤臣良臣。”
“朕乃大汉的天子,受命于天的天子!”
哐当一声。
精致的玉杯被刘协摔落在地。
就在方才。
曹操迈着六亲不认的脚步来见刘协,给刘协送来了表文,口称绝无僭越称公的意图。
又请刘协降诏,斥责各州刺史州牧以及大将军袁绍和伏波将军刘标。
虽然口称“无意”,但言行举止无一不在向刘协释放一个态度:孤只是在按照礼法辞让,陛下你千万别当真。
什么是礼法辞让?
帝王登基、大臣就封等场合,要彰显儒家的谦逊。
哪怕心中很想要,都得装模作样的推辞谦让。
通俗点讲就是:脱裤子放屁。
若只有一州上表,刘协还会认为这是有人要恶心曹操。
可七州共举,刘协不相信这其中没有曹操参与。
大汉才几个州?
再有曹操那骄矜跋扈的态度,以及不加掩饰的暗示,刘协最终得出了结论:
曹操,已经有了王莽之心!
封公,是曹操故意唆使的!
七州共举,也是为了颜面。
曹操得扮演一个“委屈”的人设。
不是曹操想封公,是众望所归。
至于这众望所归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了。
似乎是为了配合曹操的“礼法辞让”,在刘协降诏斥责了各州刺史州牧以及袁绍刘标后。
陆陆续续的,第二道奏表又来了。
内容同样是表彰曹操的功劳,请曹操继位“韩公”。
袁绍的奏表中甚至还以“圣明的天子应当对臣子有信任,不能因为封公就对臣子有猜疑之心”为由,希望刘协不要怀疑曹操。
在曹操的“辞让”下,刘协再次驳回了各州的上表。
当各州第三道奏表送到许都时。
刘协尚未被气倒,尚书令荀彧先病倒了。
这段时间。
荀彧受到了不小的精神摧残。
曹操一边怒骂袁绍刘标阴险狡诈不当人子,一边欣然的接受了即将被封公的事实。
更令荀彧心哀的是:当各州第三道奏表送到许都时,朝中公卿大臣竟有一大半都支持曹操封公!
平心而论。
荀彧其实不在意天子姓刘还是姓曹。
能看出袁绍成不了大事、能看出田丰等人的性格缺陷,自然也能看得出曹操的不臣心思。
若荀彧真的忠于汉室,就不会竭尽心力的去辅佐曹操。
在决定了辅佐曹操时,荀彧就已经有了曹操会取代汉室的心理准备。
荀彧真正在意的是匡朝宁国,即:匡正朝堂且令国家安宁。
就如同苏轼的评价:荀彧辅佐曹操,不是在教曹操怎么将汉室取而代之,而是教曹操怎么扫荡群雄。
等扫荡群雄后再效仿“尧舜禅让”来成为天下之主,即“天下既平,神器自至”。
苏轼认为荀彧是“圣人之徒”。
而如今。
曹操受不了封公的诱惑,不仅不阻止反而纵容,想效仿嬴政、刘邦以“王”的身份讨平天下。
在荀彧看来,这是很愚蠢的。
时代不同了。
嬴政本就是一国君王,刘邦是秦灭后项羽分封的诸侯王。
在讨平天下的大义上。
嬴政和刘邦是没多少阻碍的。
曹操不同。
大汉四百年,不论是制度还是思想都跟秦汉之初有显著的不同。
放弃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战略,在荀彧看来是非常愚蠢的。
虽然这么想,但荀彧苦恼的是:曹操不听劝了!
曹操分明是想趁着这个机会顺理成章的称公。
即便称公后袁绍也会跟着称公,曹操也觉得这是值得的!
刘标觉得刘协是个阻碍。
袁绍觉得刘协是个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