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董仲舒(2 / 2)

汉初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文景盛世。但在景帝时代出现了吴楚七国之乱统一的国家面临着分裂的危险。董仲舒认为重要的问题是要巩固集中统一的政权防止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他从儒学经传中寻找统一的理由从《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大一统”。董仲舒提出“大一统”论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适合古今任何时代的道理。他根据“大一统”的普遍法则提出了思想也要“大一统”的论点认为只有思想统一才能有统一的法度百姓才有行为的准则这样才能维护与巩固政治的统一。思想应该统一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上。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施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经学以及经学传统。汉代立五经博士明经取士形成经学思潮董仲舒被视为“儒者宗”。

天人感应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是以社会、政治来说的。他把《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症结。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董仲舒借用“天”来限制皇帝的私欲和权力并把秦始皇权力不受制约引发农民起义速亡国的惨痛教训变成皇帝的精神枷锁来限制皇帝的权力。从这方面看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限制了皇帝的私欲和权力为整个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德治国

西汉王朝统治人民虽然奉行黄老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质上仍因袭秦制以严刑峻法统治人民。武帝好法术、刑名重用酷吏以严刑峻法来加强统治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为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为了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董仲舒认为要缩小贫富差别协调各种社会矛盾提出“调均”的主张。他上疏汉武帝限制私人占有土地的数额打击豪强兼并土地不允许官吏与百姓争抢利益让盐业、金属业由百姓自己掌控除去奴婢制度、擅自斩杀的威严降低赋税减少徭役让人民休养生息减少民力消耗。这些主张打击了豪强势力加强了中央政权的力量;暂时缓和了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加强了封建统治阶级专政防止社会进一步动乱防止农民起义。董仲舒吸取秦灭亡教训为了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提倡德治革除秦时的弊政进行“更化”。他提出实行礼义布施仁德的政策以德治理为主重视“教化”主张用仁德代替严刑。他视“德治”主张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基本治国原则。

五、个人作品与后世评价

董仲舒的着作丰富有一百多篇文章、词赋传世尚存的有《天人三策》、《士不遇赋》、《春秋繁露》及严可均《全汉文》辑录的文章两卷。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尊为儒学大师。

《汉书》评价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加管晏之属伯者之佐殆不及也。《儒家文献资料汇编》称仲舒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是儒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为发展儒学做出巨大贡献。皮锡瑞则说:“董子传《公羊》《春秋繁露》所载皆言经义且皆与《公羊传》合。是董子之于经学尤为专门名家。”

六、人物轶事与后世纪念

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自幼天资聪颖酷爱学习。其父董太公为了让孩子能有机会放松决定在宅后修筑一个花园。然而董仲舒却连续三年未曾踏入花园一步只顾埋头苦读这就是着名的“三年不窥园”的故事。这个故事充分展示了董仲舒对知识的渴望和执着追求的精神。

有客老狸

有一次董仲舒放下帷幕讲课有个客人来拜访。董仲舒知道他并不是一个普通的人。客人又说:“要下雨了。”董仲舒便和他开玩笑说:“住在巢里的知道刮风住在洞里的知道下雨。您不是狐狸就是鼷鼠。”客人就变成了一只老狐狸。这个故事虽然带有神秘色彩但也反映了董仲舒博学多才、善于观察和分析的特点。

后世纪念

董仲舒墓的位置有两种说法。一说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下马陵街;一说陪葬汉武帝的茂陵位于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南位乡茂陵以北约500米处的策村东南约250米处。此外河北省景县大董故庄村村东北还有始建于唐朝的董子祠遗址以及后来重建的董子祠和董子文化园等纪念设施。这些纪念设施不仅缅怀了董仲舒的卓越贡献也传承和弘扬了他的儒学思想。

七、结语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学者他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出的“大一统”、“天人感应”和“以德治国”等理论不仅为当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也为后世的儒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董仲舒的一生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他的故事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