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左丘明(1 / 2)

一、简介

左丘明,春秋时期着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生卒年不详。关于他的姓名,存在多种说法,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还有一说姓丘,名明。他曾任鲁国史官,相传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这两部着作记录了大量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极为宝贵的原始资料,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也多有敕封。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其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

二、人物生平

1. 世代左史

左丘明出生于春秋末期,他的家族有着悠久的史官传统。据后人研究,左丘明是齐开国之君姜太公的第二十一世孙,楚左史倚相之孙,鲁太史成之子。西周建立后,姜太公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于营丘(今山东昌乐、博兴、临淄一带)。姜太公死后,嫡长子丁公继位,小儿子印则依营丘居住,改姓为丘。丁公死后三世,哀公即位,与纪国国君不和,被周王烹煮。哀公的弟弟静被立为诸侯,即胡公。哀公同母之弟山不服胡公,组织同党杀死胡公自立,是为献公。这时,印的后人娄嘉被迫随山参与了宫廷之争。斗争胜利后,娄嘉担心祸及己身,于是离开齐国投奔楚国,出任楚国的左史官。那个时代,官职往往是父死子继,所以古人常以所任官职为姓。娄嘉及其后人世代担任楚国的左史官,便改丘姓为左,长期在楚国定居下来。

娄嘉的十二代孙倚相,史称“左史倚相”,是春秋时期杰出的史官,在楚国政治地位较高。倚相生儿子成,成任左史时楚国发生争夺君权的内乱:楚公子比弑杀其君,随后又被公子弃疾杀死。公元前506年,为保存典籍,倚相带领子孙离开楚国来到鲁国,定居肥城石横衡鱼村,做了鲁国的太史。倚相把典籍献给了鲁国,以便保存下去。为使子孙后代不忘先人,他把姓氏定为老祖宗封地营丘的“丘”字。他的儿子亦通晓史事,被任命为鲁国的太史,成生子左丘明,后来左丘明又继承了他父亲的职位,继任鲁国的太史官。

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时,他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

2. 参政议政

左丘明与孔子同为春秋末期人,二人关系密切。他曾与孔子一同前往周室,鼎力支持孔子从政,受到孔子的好评。加上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怀坦荡,深得鲁侯器重。

作为太史,左丘明非常关心国家政事,积极参政议政。有一次,鲁定公想任命孔子为司徒,打算找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进行商议,事先征求左丘明的意见。左丘明说:“孔子是当今的大圣人。圣人一当政,犯错误的人就很难保住自己的官位。您要任用孔子,却又想和三桓商量,他们怎会支持您的主张呢?”鲁定公不解地问道:“你怎么知道他们不会同意?”左丘明笑了笑,回答道:“从前,周朝有个人很喜欢毛皮大衣,同时也很喜欢美味肉食。他想做件价值千金的皮大衣,于是就去和狐狸商量,直接向狐狸索要皮毛;他想办桌味道鲜美的牲祭,于是就去同羊儿商量,直接向羊索要羊肉。话还没说完,狐狸和羊儿便都躲藏了起来。因此,五年过去了,这人一件皮大衣也没做成;十年过去了,一次牲祭也没做上。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周人的谋略不对。你打算任命孔子为司徒,却召集三桓来商量,这同与狐狸商量做皮大衣、与羊儿商量做牲祭是同一个道理。”

左丘明这样说是因为孔子主张削弱三桓,加强君权,曾向鲁定公提出“堕三都”的建议。“三都”指三桓的三个据点:季孙氏的费邑、叔孙氏的睩邑和孟孙氏的成邑。“三都”是三桓对抗公室的私有据点。由于三桓住在国都,封邑由家臣掌管,因此“三都”对三桓本身来说同样也是一种威胁。孔子通过游说曾一度使鲁公拆掉了叔孙氏的睩邑,如此这样,左丘明冷静地分析了三桓不会支持鲁定公任用孔子的原因,看到了三桓与孔子之间的矛盾,所以当鲁定公征求自己的意见时,他便用两个寓言故事比喻说明,建议避开三桓直接任用孔子。于是,鲁定公听从左丘明的建议,没经三桓同意就直接任命了孔子。

3. 纂修史书

为了着述历史,左丘明曾与孔子一同前往周室,在周太史那里查阅档案。回鲁后,孔子写了文字简明的《春秋》,而左丘明则写成了内容浩繁的《左传》。《左传》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记事为主,兼载言论,叙述详明,文字生动简洁,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它既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又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鲁国是周公的封地,相传周公治礼作乐,鲁国保存了前代的多种礼乐制度和文献,所以鲁国一向有“礼乐之邦”的美称。西周灭亡后,周室文化在西方荡然无存,却在东方鲁国保留得相当完整。当时鲁国的各种文献和档案资料,属于太史职掌收藏,左丘明既然为鲁国的太史,自然也就掌握了春秋时代中原最丰富的文献资源。因此,左丘明能够写出《左传》这样一部规模空前的史学巨着也就不难理解了。

周敬王四十一年(约前479),晚年的左丘明,眼睛出了毛病,不得不辞官回乡。左丘明辞官还乡后,建立了左史书舍,开始编纂《左传》《国语》。《左传》的编撰,是左丘明史官生涯中最大的成就,其在中国思想史、史学史、文学史和学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国语》分别记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前967年-前453年)周王室及鲁齐晋郑楚吴越诸国史实,偏重记述君臣言论,为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左丘明日夜操劳,历时30余年,终于完成了一部纵贯200余年、18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其历史、文学、科技、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推崇。

三、主要影响

1. 史学贡献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他的《左传》是中国第一部真正名副其实的编年体历史着作。在编纂学上,《左传》首创“君子曰”一栏,以议论形式升华史事,为史书作者发表一家之言提供了园地,成为一种优良的史学传统。此外,《左传》还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在编年记事总的格局中,富于变化,有时着意写一件史事的本末原委,有时集中写一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和活动。这不仅拓展了编年体史书在写人、记事方面的容量,而且有助于弥补一件史事被相关年代中其他史事割裂的缺点。

2. 文学成就

左丘明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左传》记事相当详细,对历史事件一般都能做到首尾完整。其文字生动简洁,叙述详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国语》则偏重记述君臣言论,为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这两部着作不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而且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