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高欢儿子与快刀斩乱麻(2 / 2)

最牛皇后 申日晨 710 字 3个月前

东魏天平三年(536年),高澄自请入东魏朝廷辅政,并加领左右京畿大都督。朝臣们虽听说高澄年少老成,有风度、有见识,但总觉得他是个少年,心里并不服气。当看到他驾驭全局,有胆略、有气魄,在朝堂上做宰相时听断如流,处理问题及时妥帖,不由得个个心悦诚服。

到了元象元年(538年),高澄还兼任吏部尚书,高欢长居晋阳时,就是高澄为他在邺城处理政务,监视皇帝,成为高欢的得力助手。

而次子高洋出生时,正是父亲高欢参加杜洛周起义军,归顺葛荣,成为亲信都督。后叛降尔朱荣,并收编六镇余部,镇压青州流民起义的期间。

当时因为逃避葛荣追杀,一家人避走并州躲藏,那时高欢家徒四壁,其母娄昭君见一家人都没有生计,正为生活而担忧。高洋当时刚出生只有几个月大,还没有学会说话,竟然说出了“得活下去”这几个字,娄昭君及左右之人都吃惊地说不出话。

高洋幼时其貌不扬,沉默寡言,其实“神彩英畅,言辞敏洽”,公明刚断,雄才大略,虽常被兄弟嘲笑或玩弄,但其才能甚得父亲高欢的欣赏。

高洋的韬光养晦, 不仅成功化解了高澄的猜忌、保护了自己, 也几乎瞒过所有的臣僚。 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年),那年,高洋才仅仅9岁多些,就被授为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左光禄大夫、太原郡开国公。

娄昭君对待长子和次子的态度则有所不同,她尤其喜欢长子,对次子高洋则认为他过于内敛,为人阴险有余,光明正大不足,不是心胸坦荡之人,因而时常对他进行说教,希望能改变他的内心世界。

但是高洋对母亲的说教并不理会,相反他更喜欢亲近父亲,学习父亲的处世之道,与群臣打交道。

少年时期的高洋相对于年长他五岁的大哥更懂得世故人情,他从不张扬,喜怒不形于色,是一众兄弟之中最具谋略胆气之人,高欢对这个外表与自己迥异的儿子反而更加钟爱。

高欢在两个儿子尚是少年时期就着力培养,不仅将朝政大事都交与他俩处理,自己远在晋阳时,还完全放心地让两个少年代表自己去统领百官,更甚至代表自己出使其他国家,为日后建立北齐政权产生了极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