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新政 4(1 / 2)

总宣抚官方润主管教育,宣传,以及“群务”。虽然当下还没有建群,但计划已经提上了日程,所以也就有了“群务”这个词。

江北设有教育厅,虽然教育厅厅长不是方润,女人当官儿,在这个时代阻力有点大,所以明面上没有设厅长,实质上方润兼任厅长。

教育,乃是方润轻车熟路最为擅长的业务。过了春节设置在各县的公立小学已经开学,包括通州扬州下辖各县。

虽然卫道士们看不惯,但李林杨要求的男孩女孩一比一的比例,在江北第一次真正的达到!由于江北一个县一年才招收一千个学生,显然是是不可能吸纳民间所有的少年男女的,录取也是择优的。

江北的公立小学,入学条件之一就是服从分配,大约三分之一比例的毕业生会参军,参军就意味着会有伤亡。但是,与这一“苛刻”条件相对冲的乃是以后“只有在公立小学毕业”,才能报考官吏。

很明显,无论是将来当兵还是(尤其是)做小吏,对普通的老百姓吸引力都很大。以至于江北竟然神奇的出现了一种预科班的私塾!为这些公立小学培养预科生!这一现象,让李林杨这个穿越人都大呼“神奇的国人”!这是好现象,能够节约江北系的经费,节约时间!

有成绩,当然也有负担,三十五个府州县,三十五座公立小学,一年就是三万五千学生!三年制教育,两年之后就是十万学生!经费,红旗军已经非常非常有经验了,人均折合每个月两块银元,也就是说,两年之后小学教育经费将会达到一年两百四十万块银元。

初级中学。江北在徐州,海州,清江浦,扬州,南通州,设立五个中学,和小学配套(十比一升学率),每个中学一年招生为八百。目前,只有清江浦公立中学开学,包括从海安营小学毕业的学生在内,合计八百名中学生已经入校。这是红旗军自从建立以来,中学生最多的一期。其中有半数都是在江北本地招收的学生。这些本地学生,其实都已经有了相当文化基础,只是在去年经过了几个月的小学课程学习,就考上了中学。这就是拥有一块地盘的好处了!已经无须江北系从零开始培养人才了!

如果说小学对穷人家庭有难以抵挡的吸引力。那么中学对中产家庭的吸引力就非常显著了,由于江北系已经站稳了脚跟,在大清内部已经成了一大势力,故此中学的吸引力变得非常强大。因为,读完中学,不仅是免费,而且还能当官儿!在江北系的下一步计划中(大约三四年之后),军官的文化素养必须达到中学毕业。官府系统也会根据情况,会提高公务员的基本文化素养,把报考条件限定在中学(初中)以上。

这边过了春节,中学一年级才开学,那边小学中(有基础班)到夏季就会有相当大一批学生会考中学,预计收八百毕业生,轻而易举。秋季,中学中的第二所,徐州公立中学就会正式开学。

预计只需再经过三个学期(一年半),江北五座公立中学就会全部开学。三年时间达到五座中学一万两千在校中学生的目标。中学生的人均月经费约四块银元。已经堪比一个基层公务员的收入了!未来中学教育的开支将会达到一年五十万块银元。

十几年的积累,红旗军或者说江北系在教育上迈出的最大一步乃是大学,江北大学堂已经建立!比北洋大学堂,南洋大学堂建立的时间都要早,而且师资力量更强!

校园规模很大,占地足足一千亩,但是,目前仅仅只有五个院系,农业,工业,商业,法学,文史哲。五个院系,都只有两个班,而且一个班是中专,一个班是大学。也就是说一共只有十个班,第一期招生仅仅三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