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然则夫子何方之依(2 / 2)

林帆也连忙拔剑,他的手微微颤抖着,心中虽有些紧张,但眼神中却透着坚定,宛如夜空中最亮的星。“师父,我定不会退缩。”他深吸一口气,调整好状态,体内的灵力开始涌动,随时准备迎接战斗。

魔兽咆哮着扑了过来,速度极快,如同一道黑色的闪电。玄风长老身形一闪,如鬼魅般绕到魔兽身后,一剑刺出,动作迅猛而凌厉。魔兽反应也极为敏捷,尾巴一甩,如同一根粗壮的鞭子,将玄风长老的攻击挡了回去。

林帆看准时机,施展出自己最擅长的剑术,只见他的剑影闪烁,如同一朵朵盛开的剑花,朝着魔兽攻去。魔兽挥动着巨大的爪子,每一次挥动都带起一阵狂风,与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战斗中,林帆渐渐发现,这魔兽的攻击看似凶猛,却有着一定的规律。它的每一次攻击,都伴随着身体的微微颤动和气息的变化。他心中一动,突然想起了师父所说的顺应本心,合于道。他不再盲目地攻击,而是静下心来,调整呼吸,让自己的心境如平静的湖面,不起一丝波澜。他专注地观察魔兽的动作,寻找它的破绽,每一个眼神都紧紧地锁定着魔兽的一举一动。

渐渐地,林帆的攻击变得更加沉稳,他的剑招看似随意,却总能巧妙地避开魔兽的攻击,同时给予它有效的打击。他的剑法不再是简单的招式,而是融入了他对道的理解和感悟。玄风长老也注意到了林帆的变化,眼中露出欣慰之色,他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

“帆儿,看来你有所悟了。”玄风长老一边攻击,一边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赞许和鼓励。

林帆没有回应,他全神贯注地与魔兽战斗,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顺应自然,找到那与道契合的感觉。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师父的教诲,以及他在修行路上的点点滴滴。他仿佛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感受着每一丝灵力的流动,每一次气息的变化。

终于,在林帆和玄风长老的合力攻击下,魔兽发出一声惨叫,这叫声凄厉而绝望,轰然倒地,化作一团黑烟消散。随着魔兽的消失,遗迹中的紧张气氛也随之消散,只留下一片寂静。

经过这场战斗,林帆大汗淋漓,他的衣衫被汗水湿透,紧紧地贴在身上,仿佛一层透明的薄膜。他的胸膛剧烈地起伏着,喘着粗气,但他的眼神中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那光芒比星辰还要耀眼。“师父,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他喘着粗气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惊喜和激动。

玄风长老微微一笑,那笑容温暖而慈祥,“走吧,我们继续探寻这遗迹。”

二人继续深入遗迹,在遗迹的最深处,他们发现了一座石台,这座石台由古朴的石头堆砌而成,散发着岁月的气息。石台上放着一本古朴的书籍,书籍的封面已经泛黄,上面刻着“问道录”三个大字,这三个字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散发着神秘的光芒。

“或许,这便是解开道之谜的关键。”玄风长老将书籍递给林帆,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信任。

林帆双手接过,动作小心翼翼,仿佛捧着的是世间最珍贵的宝物。他缓缓翻开书籍,书中的内容同样晦涩难懂,文字古老而神秘,仿佛来自遥远的时空。但林帆却看得极为专注,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执着和坚定,仿佛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时而皱眉,时而点头,仿佛沉浸在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他不断地探索着道的奥秘。

不知过了多久,林帆缓缓合上书籍,眼中满是惊喜与释然。他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声音中充满了喜悦,说道:“师父,我懂了。道,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一举一动里。只要我们顺应本心,不被世俗的杂念所干扰,便能与道相通。就像刚才与魔兽的战斗,当我放下心中的恐惧和杂念,顺应它的攻击规律,我便能找到它的破绽,这便是道的体现。”

玄风长老欣慰地笑了,那笑容中满是自豪和满足,“帆儿,你终于悟了。”

走出遗迹,阳光洒在他们身上,那温暖的阳光如同母亲的手,轻轻地抚摸着他们。林帆深吸一口气,感受着这温暖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知道,自己的修仙之路,从此将翻开新的篇章。而这一次在遗迹中的经历,将成为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引领他在问道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去探寻那无尽的奥秘。

回到清风阁后,林帆依旧每日修炼。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他不再执着于功法的修炼和境界的提升,而是更加注重内心的感悟。他时常坐在竹海边,静静地看着竹叶随风飘动,感受着自然的气息,仿佛自己也成为了这片竹海的一部分;他也会在夜晚仰望星空,思考着宇宙的奥秘和生命的意义,那些闪烁的星辰仿佛在向他诉说着宇宙的真理。

一日,林帆正在修炼,突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笛声传来。这笛声如同一股清泉,流淌进他的心中,让他的心境更加平静,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这笛声洗净。他顺着笛声走去,脚步轻盈而缓慢,仿佛生怕惊扰了这美妙的旋律。在竹海边,他发现是一位老者在吹笛。老者身着素袍,白发苍苍,每一根白发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但他的眼神却十分清澈,宛如一汪清泉,没有一丝杂质。

“年轻人,你也喜欢这笛声?”老者微笑着问道,他的笑容和蔼可亲,如春风拂面。

林帆点了点头,眼中满是欣赏和敬佩,“前辈的笛声,让我心中的杂念瞬间消散。仿佛带我进入了一个宁静的世界,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美好。”

老者笑了笑,他的笑声爽朗而温暖,“这笛声,也是我与道相通的一种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与道相连的途径,你呢,找到了吗?”

林帆微微一愣,脑海中迅速浮现出自己在修行路上的点点滴滴,以及在遗迹中的感悟。随即笑道:“前辈,我想我找到了。道,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每一个念头里,在我们的每一次呼吸中。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爱去体会,就能与道同行。”

在以后的日子里,林帆继续在修仙的道路上探索着。他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对道的理解,帮助了许多在修行路上迷茫的人。他的故事,也在修仙界中流传开来,激励着更多的人去追寻那神秘而又伟大的道。他就像一颗闪耀的星辰,在修仙的天空中,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道路 。

子贡曰:“然则夫子何方之依?”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虽然,吾与汝共之。”子贡曰:“敢问其方?”孔子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子贡曰:“敢问畸人?”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子贡说:“那么,先生将依从方外还是依从方内呢?”孔子说:“我孔丘,是苍天施给刑罚的人。即使如此,我未能超脱,我还是与你共游于方内。”子贡说:“请问用什么方法呢?”孔子说:“鱼相生于水,人相生于道。相生于水的鱼,掘地成池而供养丰足;相生于道的人,彷徨无为而心性平静。所以说:鱼相忘在江湖中,人相忘在大道里。”子贡说:‘请问什么叫不同于世俗的方外之人?”孔子说:“不同于世俗的方外之人,不同于世人却与大自然相合,所以说:大自然的小人,但是人世间的君子;人世间的君子,也就是大自然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