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 抉择
金军撤离汴京之时,把宋皇所有的赵氏宗亲全部掳走,历史上原来的那个天命之子赵构因被赵朗和燕青阴了一下,也被女真人掳去了北方。
历史上原来的南宋因没有了那位天命之子,一时建立不起来,原尚书左丞冯澥、权尚书右丞李回、吏部尚书王时雍(也就是被称为金人外公的那位)说动天佑皇后孟氏,想要在杭州拥立一位五服内的宗亲为大宋皇帝,却被李俊率领流求军队第六师一手按下,把冯澥、李回、王时雍送去了辽东战场,美其名曰“大宋尚书北上抗金团”。
在流求军队的绝对实力下,没有人可以翻得起浪花。逃到杭州的大宋主和派文武官员,那些满嘴仁义道德,鼓吹一日不可无君的大小官员全被李俊“礼送”到了鲁智深的第三师。
这些官员都上前线陪流求军队杀敌去了,至于能不能活下来,那就要看运气了。
李俊这招一出,顿时引来文人士子的大力攻击。文人士子认为,高贵的读书人岂可与那臭哄哄的贼配军混成一体?杭州、江宁、江州等州府的学子、文人、文官四处聚会,上街,冲击石秀控制下的府衙。
石秀眼都不眨一下,直接照搬李俊那一套,把那些叽叽歪歪,嘴里嚷嚷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书生、士子全送到鲁智深的第三师为民立命去了。
一时间,鲁智深的第三师就多了四千多个身穿儒衫的推马车的“士兵”……
赵朗对这一招不反对,也不鼓励,任由李俊、石秀他们去折腾,反正时下的大宋已是混乱不堪,从混乱中浴火重生,不失为一件好事。
就在这个时期,大宋南北各个州府都出现了一份叫《大宋时报》的报纸,大肆宣传称赞士子、书生投笔从戎的壮举。由燕青、许珍君主持的《大宋时报》通过浔阳商行、浔阳钱庄发行,一下子就覆盖了大江南北。
于是,文人、士子、学子那些群情汹涌、冲击府衙的行为就变成了士们热血无比,主动请缨上战场的英勇行动,流求军队、府衙送他们去前线就成了名正言顺了……
这就是控制舆论的力量啊!
七月初一,流求军队正式更名为大宋百胜军,号召广大青壮加入百胜军,驱除蛮夷。同期,天佑皇后在燕青和李俊的强有用的“劝说”下,在汴京召集大小官员,拜宗庙,封赵福金为“摄政公主”。
随即,摄政公主赵福金宣布大宋实施战时管理,对金国进行反击。任命许贯忠为左丞相,张孝纯为右丞相,张顺、周侗、燕青为参知政事。实施军政分开,陈丽卿接替张顺为第五师师长。公孙胜、李俊、朱武、林冲、鲁智深、、石秀、卢俊义、关胜等人任百胜军各级军职。
自此,大宋朝廷全掌握在格物门手中,天下为之侧目……
那些进士、学子、读着四书五经,念着之呼者也,盼望着东华门唱名的大宋读书人一片哗然,上街示威,到衙门闹事的书院学子、士子一批又一批。
毫无意外,这一批批的书生、读书人全都“自愿”去了辽东或燕云的抗金前线。《大宋时报》对此大肆宣扬了一番,“表扬”了这时上街“请愿”上前线的读书人。
到了九月,大宋全境终于恢复了平静,那些读书人的傲气只维持了三个月。这还是面对汉人统治才能维持这么久,历史上北宋灭亡,中原地区一夜之间,读书人都变节了!
想那往后的元、明、清三个朝代,那些削尖脑袋往科举考场里钻的文人,又有几个能为国尽忠?国家危难之时,那些满口忠君的文官还不是惊呼“水太凉”?
赵朗对这些道貌岸然、愚弄百姓的大宋文官、读书人没有丝毫的好感 ,也就任由李俊、张顺、石秀等人把那些闹事之人运至辽东、燕云前线了。
靖康四年三月,大宋百胜军扩建完成,原来的师扩建成军,各军官均升一级,各军长为一级中将,取消那些乱七八糟的杂号将军称号。
四月,大宋百胜军第五军第十六师由师长岳飞率领,解放了太原。五月,第十六师与第一军的第三师联合,攻破大同,击毙女真人西路元帅完颜宗翰,生擒完颜设马也等五十七名金军将领,被第三师师长高宠下令全部斩首,以告慰太原先烈。
靖康三年七月,高宠的第三师占领了辽西京,金军全面向东撤退。
同年九月,林冲的第二军围困辽南京,张渔率领的第五师用三百斤的黑火药炸开南城门,率先冲进城中。金国皇帝吴乞买仓惶而逃,向辽上京(今巴林左旗)逃去。
靖康五年(公元1129年)一月,金军派使者和大宋摄政公主议和,被摄政公主赵福金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