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光是看着这些地名、这些军名——其实也就是节度使之名,就已经感觉有些头晕目眩了。
“这唐朝……李家的人,到底在整个天下弄出来了多少个节度使?!”他不可思议道。
无他,这个节度使的数量,虽然没有被一一列举出来,但是杨坚作为皇帝,作为和唐朝距离非常非常近的皇帝,他还是能够将这些节度使的军名和如今的地点对上号的。
而这一对上号,就发现问题了。
这才多大点的地方,唐朝这都有几个节度使了?!
虽然理论上,节度使名下的地盘比较小,是有利于节制节度使的势力、更便于朝廷掌控和调度的——毕竟,那些个节度使按照之前所说,都是在地方上一手遮天,几乎就是半独立状态,不管是赋税财政还是军务政务,都不用在乎朝廷的意思。
所以,如果节度使的地盘比较小,那么他们手中所掌握的力量自然也就天然有了局限,那么他们就不能太过猖狂、太快脱离出朝廷的手掌心。
从制衡的角度上讲,这确实是一个好处。
但是问题在于,制衡归制衡,可要是节度使的数量太多了,难道又是什么好事吗?
别的不说,这种节度使数量过多的情况下,朝廷的开支要多出来多少?!
作为一个把钱看得非常重的皇帝,杨坚是真的见不得这个。
一个节度使,或者说,一个核心官府就能够管理好的地方,为了制衡或者其他原因,唐朝朝廷愣是设置了三个节度使、或者说,三个核心官府;
这样一来,冗官怎么可能不出现?
而一旦出现了冗官,那么朝廷的钱不就是白白的浪费掉了?!
再者,就算是非要用这种方式制衡,那也未必能够取得朝廷想要的效果。
别的不说,即使这些节度使彼此之间不是铁板一块儿,各自都有各自的小算盘,各自都有各自的利益所在,彼此甚至还想要互相吞并、扩张势力……
但是在面对朝廷的时候,他们难道还能不站在一块儿?
杨坚可不觉得在面对朝廷的情况下,这些节度使还会反过来站在朝廷的一边。
所以,为什么就非得设置这么多节度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