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捂脸。
又是这个生产力,生产力……说来说去,不管其他东西到底应该怎么理解,不管这什么封建军队听起来好像并不算是什么好话——虽然理论上应该只是一种客观陈述,不管什么地主阶级还是什么阶级,亦或者是什么时代局限性……
说到最后,这些东西不管怎么理解,怎么看待,都得回到一个词上:生产力。
他其实早在最开始那两个故事的时候,就已经关注上这个词,以及这个词背后所代表的东西了。
并且,通过这个东西所讲述的关于生产力的各种描述、语句,李世民大体上也能够理解一部分这个词的含义,
对此,大唐的众位核心重臣,也都参与到了解析生产力一词、理解生产力一词、将其套用到如今的天下、用当下的各种条件往里套……等一系列任务之中。
大家都是聪明人,也是真心实意想要理解乃至运用这个词,因此,在多日的工作下来,也确实取得了不少喜人的进展。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他们能够在大唐的环境下使用这个词来描述、总结很多事情了。
其次,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也展开了尝试所谓“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工作。
而这个工作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通过“历代”这个跨越时空的谈天工具,从前朝后朝、过去未来获取大量的有关于“生产”的各种信息。
这些信息大部分是属于农耕方面,包括但不限于种子的情况,种子的类型,作物的种类和收获情况,农具的改进,农具的种类,农具的使用……
此外,还有其他许多方面的信息,比如,冶铁的技术,铁器的打造和使用——有生活、耕种,也有作战兵器盔甲等等;比如,纺织技术和纺织工具等,养蚕的情况,纺纱纺丝等等各方面的情况;当然,还有一些和百姓并不那么直接相关的东西……
——虽然以上的这些信息,有很大一部分并不非常明确,“历代”中交流的人虽然大多是匿名,但也有许多人或是自己就不是很清楚某个东西或者情况的具体细节详情,或是知道但是却做不到准确表达;也或许是知道,但是却并不愿意说得太明确直白……
但,虽然有些模糊,虽然不够准确,可大唐的官员皇帝,还是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收获。
这也让李世民越发兴致高昂、对大唐的未来充满期望起来。
庆贺的宴席他都找机会开了好几场了——虽然有些只是和几个心腹重臣私下高兴高兴,规模不算大。
尽管这些收集到的各种情报,在短时间内还看不大出来成效。
农耕方面自不必说,除了农具可能能够在短时间内制造出来新的之外——事实上,这也只是制造出来少量而已,想要推广到全天下的百姓手中,同样需要不短的时间;其余的,不论是新作物的种植,或者是旧作物的改良,再或者是其他地方的作物的寻找……
都需要很长的时间。
而冶铁、纺织,乃至于其他方面的情报,同样需要一段时间来发展,才能看看效果。
但,李世民以及他的大臣们还是相信,大唐必将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为此,其实李世民在这几个过往的农民起义故事讲述的时候,都不是非常的专心。
他更在意日后的——大唐、以及大唐之后的朝代的一些农民起义,因为这其中或许会有些新东西的出现。
但现在,在隋末农民起义的这个总结中,“生产力”这个词再一次被提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