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可是吏部!”明清时期,许多的文人士子和自己的朋友聚在一起议论着,话语中多有对吏部的向往、对吏部官员的歆羡。
——那可是吏部,掌握朝中官员升迁降职,惩罚奖励,每月、每年以及其他各种考核,还有各种各样的调动,以及起用补官等等。
只要入朝为官,都不可能不和吏部打交道,也不可能不受到吏部的影响。
当然,不是没有那等人物,并不会受到吏部的制约,或者说吏部不敢给这种人使绊子,可这样的人能有多少?
要么,是入了天子的眼,天子亲自过问——这种堪称是凤毛麟角;要么,是家中有个地位尊崇的父亲或者祖父或者师长,或者其他关系够亲近的能够说得上话的人。
但是这些人全部加起来,满朝上下,又能有多少?
况且,即便是这种人,通常情况下也不会没事儿与吏部交恶,得罪吏部官员。
而天底下的官员中,更多的还是那些得老老实实听从吏部调动,经受吏部考核,绞尽脑汁向吏部官员们送礼,不求打好关系、只求不得罪对方的人。
这样一来,谁敢得罪吏部官员?
不用说什么吏部尚书左右侍郎这等大人物,就是吏部的小官小吏,都是不敢得罪的——他们或许办不成事,但是把好事儿悄悄搅和黄了却还是能做到的。
此外,除了寻常的考核、调动、升迁这方面的内容外,吏部还有着一个不小的权力:补官。
此时,便有人提到了这件事情:“最近好像吏部又有些许官位空出来了,你族中的那位长辈不是早已守满了三年孝期,可有什么结果没?”
这话其实已经比较含蓄了,他友人的那位族中长辈,岂止是已经守完了孝,根本是已经过去将近四年了!
这话一出,那名好友便神情有些郁郁:“没有,也照常给大人们打点过了,但还是没有消息……恐怕这一次也没什么结果。”
他家并不是什么仕宦大族,也没有什么身居高位的亲戚,虽然出仕的人并不止那位长辈一人,但到底都不是什么大官,数量也还没有到了那等自成一方势力的地步。
因此,那位长辈自打出孝后便起复而不断努力,却一直都没有结果。
可这说来也不过是许多官员的常态罢了,又能去何处说理?
更不敢因此而对吏部官员表露出哪怕一点不满。
所幸族中还有些人同样为官,别的不说,让他不断活动的钱财还是有些的,不至于困窘潦倒,打点的钱都拿不出来。
好友叹息完,又对这人道:“你族中长辈也得准备着些,免得到时候猝不及防,连门路都找不到。”
他家其实早就对这种情况有所预料,因此,在真的守孝之前也尽可能地做了准备,包括提前拉关系、上下活动、打听消息……至此,才能算是勉强有了些许门路,不至于连送礼都送不进去。
可有的是人,欲送礼而求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