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杜伏威·辅公拓(1 / 2)

李渊沉默一瞬。

隋朝末年的各种起义军,那可真是风起云涌,什么人都有;当然,能拉起一支队伍且存续上一段时间的,多多少少都是有些才干之辈,或许才干的种类不同,但才干本身确实是存在的。

但即便是这么多起义军中,李渊也依旧得出了一个结论:在通常状态下,读过书——不是死读书读死书除了读书什么也不会的那种——的人,杀伤力确实是要高于没有怎么读过书的人的。

当然,那种天纵奇才、上天眷顾之辈不算。

隋末的好几个起义军首领,确实也没有怎么读过书,但是其势力的持续时间可也不短。

但说到底,这个名叫朱燮的昆山县博士,带着十多名学生起义,其杀伤力和对天下的影响力并不小。

朱燮此人能够成为昆山县博士,还能说动十多名学生跟随自己,已经证明了他确实拥有些许影响力,也拥有些许威信;而一个正儿八经的读书人,朝廷官员,也跑去参加了这一场反隋的起义活动……

这件事情的象征意义要远高于朱燮本人究竟能扑腾出的水花。

杨玄感虽然也属于朝廷官员,但他与朱燮不同,他的行为代表的是朝堂中的另一批人;而朱燮,代表的是朝堂中、乡野中的一批普通读书人。

别的不说,你看,朱燮和刘元进、管崇联合之后,直接就开始推举刘元进为“天子”了!

这个名分开始有人占据了,而非如其他的起义军那样,至多不过称王,大多还都是将军、某公等等。

啊,当然,打出了这样的旗号的刘元进,完蛋的也很快……虽然也有可能是因为他占据的地盘位于江南地区。

-

刘彻有些讶然:“隋军的战斗力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他确实是被管崇起义后便派兵、还真的战胜了隋军的赵六儿所部给惊到了。

原本看到杨广亲征高句丽,三次未胜的时候,刘彻其实还并没有这个疑惑。

因为杨广多次未胜,其中相当大的因素不在于隋军的战斗力本身上,而在于各种其他因素——比如,杨广的错误指挥;比如,惊人的百万大军;比如,混乱与失效的后勤准备;比如,民间的愤怒和抵触之情;比如,连年征战而不顾民生所导致的反抗、混乱、战斗力急剧下降……

再加上,高句丽本身地处偏远,又道路阻塞,加之高句丽本身的抵抗意愿坚决、修筑了各种防御设施……

种种因素加起来,导致了隋朝三次远征的不利。

还是那句话,高句丽本身就不是什么特别好打的对象,隋朝自己还一片混乱各种扯后腿,没有获胜完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