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竟然能够这么大吗?”有百姓对军中的情况毫无了解,因此对军中的各种情况都觉得新奇。
就有曾经服过兵役的男子为其解释道:“确实如此,只要发生内讧,对大家的影响就不会小,更何况是这种一个将领直接杀死了另一个将领的大事儿。”
他虽然只是曾经当过最底层的士卒,但是也对军中的一些情况有了个基本的认识,便继续道:“你想啊,你要是个士卒,上头两个将领互相争斗,底下的人能不受到影响吗?即使不需要站队,可在做事情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想要避开,这不就导致大家不能齐心协力去做事情了吗?”
“要是事情越闹越大,你还有什么心情干活,即使有命令也没什么心思了;这时候要是外面有敌人打过来,大家也很难快速反应。”
“而且即使有命令下达下来,咱是不是还得想一想这到底是哪个将军的命令,是他们一致的想法还是又是互相斗争,到底该不该听……”
他讲的非常细致,让听众们一听便懂。
确实是这样啊!要是上头两个将领你来我往的,即使他们是个最底下的小卒子,大概也得小心翼翼,根本没心思干正事儿;即使干活,都还得多想一想,万一到时候上面闹开来把自己也牵连进去可怎么办。
这样一来,这军队还打什么仗?
而能发生这样的事情,他们也不可能对最上头的主帅没有什么想法。
且自己的这些心思、这些提心吊胆的习惯,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恢复原状的,那可不得影响深远呢。
-
赵光义虽然对于邓禹的这数次抗命和战败颇有微词,但是对于冯愔和宗歆两人闹出来的大乱子,他也觉得不能全怪邓禹。
“谁能想到这两个将领能有这么大的胆子?”他感叹,胆子这么大的将领实在也不多见啊,“因此,才不能把军权全部交托给这些将领,还是得有些制衡才行。”
这都是历史上血淋淋的案例!他也是吸取了这些教训,才对军权和将领设立了各种制衡的制度。
【就在赤眉军不知何去何从,犹豫是否要东归的时候,就在邓禹屡屡战败又想要重振旗鼓的时候,刘秀重新派遣了一名将领,前去负责西边的战事,这名将领就是冯异。】
【冯异带兵进入关中地区的一路上,都在招降各地的势力,不论大小,纷纷归降。】
【而等到他进入关中,开始准备与赤眉军的战斗的时候,时间已经来到了当年年底,也就是建始\/建武二年十二月。】
【在经历过西进陇右的失败后,在对长安当地的豪强束手无策中,在没有什么清晰的长期规划治理的策略下,在长安粮草殆尽根本没有粮食的情况下,加上军中人人思归,樊崇最终决定,东归!】
【经过与邓禹所部、以及其他势力的连续作战,十二月,樊崇率领着剩余的二十万赤眉军突出了长安。】
【建武\/建始三年正月,冯异驻扎在华阴,而邓禹所部也来到了华阴,打算与冯异所部一同进攻赤眉军。当时冯异并不赞同这个提议,在他看来,赤眉军如今尚且强大,还不能正面对上,应当将其放过去,然后从东西两面进行夹击。】
【但是邓禹没有听从冯异的计划,此时他及他的部属们都一心想要立功洗刷之前的耻辱,因此径自派遣了将领邓弘前去进攻赤眉军。】
【双方在湖县展开了交锋,樊崇并没有直接攻上去,而是在短暂的交锋之后佯装败退抛弃辎重、实则诱敌深入,装着辎重的车上其实都是泥土,只有表面覆盖了一层豆子。邓弘麾下的士卒因虚假的胜利以及长期的饥饿,直扑辎重,争抢豆子。】
【此时,樊崇又带兵杀出,邓弘猝不及防之下,大败;而收到邓弘大败的消息,冯异不得已与邓禹一起率军前去支援,倒是击退了赤眉军,救下了邓弘和其余部。】
【冯异依旧坚持之前的观点,觉得邓禹和邓弘最好现在见好就收,即刻离开,这可不是什么大获全胜之后要斩草除根的时候,而是既然没有把握获胜不如避其锋芒的时候。】
【但邓禹依旧没有听从他的想法,决定继续追击退走的赤眉军,果不其然,赤眉军对此反戈一击,邓禹大败,死伤三千余人,溃散无数,而邓禹本人身边只剩下了二十四骑,与他仓皇逃奔宜阳;】
【冯异所部同样战败,冯异和亲信只得丢下战马自己徒步逃出战场,退回了自己在溪阪的驻地,收集溃散的士卒,召集当地的豪强武装,重新整兵,坚壁自守,准备后续作战。】
【而获胜的赤眉军,在樊崇的带领下则继续向东急行军。】
霍去病挑眉:“赤眉军直接继续东进了?”这可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
作为时常带兵长途奔袭的将领,他对于急行军、对于获胜后继续作战有自己的一套心得体会,也有一整套完整的作战方法。
想要能够连续快速行军和作战,首先就是要能够保证大军的行动能力——一方面,是备有充足的战马,另一方面,是有足够的粮草保障。
当然,这两点也不是那么的死板。
像是第一点,要是没有充足的战马,但是你能够保证自己军中的士卒们都有铁打的身体,有坚定且充沛的作战意志,能够做到用自己的身体长途急行军,不仅能够走下来、且还不会影响后续的作战的话,那倒也不是不可以。
毕竟战马也不是适合所有环境的,草原上当然是战马好,可是山区之中战马就不那么灵活了。
而第二点,如果自身没有那么充足的粮草准备,但是能够在行军的路线之中获得粮草保证供给,同样可以。就像是匈奴人打过来,他们其实也没有准备多少粮草,他们的目标就是指望在中原劫掠,粮草同样如此。
有了这两个方面的保证,还有一点要能够做到,那就是士卒们能够坚定作战、有清楚的作战认识。
不要到了地方、有粮草,但是大家都不愿意打仗了,那怎么可能获胜?
可是赤眉军这几点好像都不能保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