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章:学好三年,学坏三天。(2 / 2)

没悠闲多久,元明道人就找到他,通报了一个问题。

在他当甩手掌柜的情况下,元明实际相当于常务副校长,方方面面都要经手。

元明盘账之后,认为钱款撑不过三个月,顿时就坐不住了,跑来知会小师叔,并提供两个方案,要么找宋师伯拨款,要么开辟新的财源。

“钱款不足?”,李道成有些纳闷。

元修很会省钱,自己预算一万多两银子的建筑款项,还剩下七八千两。

武馆加起来不到一千人,古代银子的购买力杠杠的,二十两银子,就足够寻常五口之家一年之用了。

武馆供弟子们吃喝的就行。就算这些半大小子再能吃,又能吃上多少?一个月千八百两就顶天了。

而现在已经四月了,自己剩下那点私房钱,可以轻松将今年撑出头。

面对质疑,元明解释道:“师叔,账不是您这么算的。光给弟子们一口吃的,确实花不了多少钱。衣帽鞋袜,三病两痛之类,还有固本培元,益气养血的筑基汤药,刀枪剑戟这些。才是大头,花费在吃喝十倍以上。”

李道成一听,得了。

元明的观点还是没有彻底转换过来。潜意识中还是以前那套传统的培养制度,只要弟子入了门,门里就什么都得给他们兜着。

当然,这种制度下,门派若有什么事,弟子也得毫不含糊的顶上。

“元明师侄,账也不是你这么算的。你把武馆看成私塾书院之类的地方就可以了。咱们免费教他们东西,又没收束脩,管他们饭吃就不错了。”

“若是按你说的,这么多人,都向着入室弟子的方向培养,那咱们就是有座金山银海,也不够往里填的啊。”

“咱们教他们识字算数,这世道,能写会算的,就是难得的人才了,他们结业回家之后,也有商队酒馆抢着要。咱们就算对得起他们了。”

最后,李道成总结道:“总之,武馆只是一个预选,将真正的精英,筛选出来,重点培养。”

这其实和后世的教育理念差不多。

普及教育,实质就是一个筛选机制,真正的学霸,自然脱颖而出,参加国赛奥数之类的比赛,为学校取得荣誉。还没参考,就被各大知名学府预订了。

普通学生,实际不在规则设计者的考虑之内,安心当个维系社会稳定的螺丝钉就好了。

实际李道成先就大致给元明说过,只是没细讲。元明又是初次接触这种实用至上、没有多少温暖的教学理念,觉得与传统的师德师风冲突,一时没转过弯来罢了。

现在听小师叔揉碎了细说,想明白过来,觉得这个教学理念,虽然现实功利了一些,但也并非没有可取之处,至少,大大减轻了宗门的财政负担。

元明道人理解了,思维发散开来:“师叔,我有个想法,不知当不当讲?”

“有想法你就说呗,跟我装什么客气呢?”

“说白了,武馆就是在筛选精英之余,教普通弟子一技之长,给他们找个饭碗呗。”,元明嘿嘿笑道:

“我是这么想的。能写会算是手艺,这砌砖上梁、编筐织箕、劁猪骟牛,起窑烧炭之类的,同样也是手艺啊。不如也一起教了,弟子学习手艺之余,还可以做些事,咱们多少能收回些成本。”

李道成乐了,真是学好三年,学坏三天啊!

这元明师侄还真是人才啊,举一反三,这么快就由负责任的师长向着黑心老板转化,学会剥削弟子的劳动剩余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