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科举考试强行规定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虽然设置了左右榜单。
右榜单为蒙古、色目等人所立,考试内容简单。
但是,考试必须学习儒家文化。
以至于,许多蒙古、色目跟脚的人,他们开始学习汉文化,并渐渐热爱,以汉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他们所作的一些诗词中更是出现了“胡人”“蛮人”字眼。
这一部分群体,在朝堂之中,互相交往甚广。
不少人,后来本人乃至子孙成了明朝的官。
作为即将成为皇帝的刘渊,与这一部分群体是天生的“队友”。
毕竟,那些手握权力的重臣,威胁着皇权,心底对皇权的敬畏不足,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当大官,大部分原因是和家世有关,哪怕换一个新皇,对他们还是会重用!
当前他所面对的情况,与当年隋朝建立之初有相同境遇。
而唯有科举可打破这一局面。
元顺帝也曾努力过,在位之时多次科举,终元一朝,共十六次科举,元顺帝在位时期,则举行过十次。
可惜,一直到彻底掌权,灭掉第二个权臣伯颜后才进行了在位时的第二次科举,那时,天下将乱,无力回天。
权力需要制衡。
这些积极汉化的蒙古人、色目人及广大的大元读书人,是刘渊当权后,可以积极依靠的重要力量。
史书记载,燕贴木儿半年后去世,九月份才进行这一届的殿试,而那时候伯颜渐渐掌权,他立马了废除科举,压制这批中举人,许多人都沉寂了许久。
甚至一些人到了南方,投靠了各地割据势力,为大元的灭亡做出了贡献。
刘渊想趁着当今朝堂之上,权利略微制衡,燕贴木儿活着的时候,快递安排这批新科进士。
毕竟,燕贴木儿不积极支持汉化,但也不反对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