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失踪者的下落(1 / 2)

苏涣振振有词地说道:”首先我得承认,这不是赔本赚吆喝的买卖,但赚的真没外人想象得多。其次,我是希望给大金搞出一套工业体系来。

”就算无法完全满足内部的需求,但比起什么都没有,只能任人鱼肉的状况还要好。一场大战,落后的苦头还吃不够吗。”

虽说这些话本就是苏涣的初心,但这时说出口,那也是演技力爆棚,渲染力十足。要是听众多一点,包不准有人要被感动到起身大叫。

富东对此能说些什么吗。人家拿理想说事,自己非要拆台,说人家意图不轨。这是来结仇还是来报仇的。所以他知道,这话题大概到此为止了。

虽然有心延揽眼前的两位,到京师主持工业化的大局。但整场谈话下来,就是个不断被上眼药的过程。

林文理字字句句都在强调,这事情没那么好搞。不是支起一个框架之后,就能像金银铸币局一样,不断地吐出银元来。

要是有人以为这就是个钱袋子,可以上下其手。信不信下一刻林文理就会说,老子不奉陪了。

富东都不用深入认识这个人,光是从这些天的观察,就知道他在说这句话时,绝对不会带犹豫的。假如多考虑一秒钟,那肯定是在想,要打断来人的腿还是手。

而苏涣则是在说,这事情真的没赚钱,他是在做理想,做身体健康的。不能说流水大,利润就一定高。尚且有’薄利多销’一词,说明了这类的问题。

至于里头有没有猫腻,富东相信是有的。无奸不成商这话可不是空穴来风,只是没人看得懂苏家的手段而已。准确一点说,是林文理的玩法。

每间工厂都是一间公司,每个公司有独立的人事、财务,各种资料横向之间并不互通。到这个部分,都还是大家能理解的。那些擅长经营的高门大户,多半也是用这样的管理方法。

但是接下来的动作,可就让很多人看不懂了。所有公司之间的货物往来,全都是买卖,而且是按照市价买卖。有交易额,就会有相对应的税额,然后上税。

一般高门大户的营生,要是内部互有往来,写个调拨就把帐做过去了。自家人哪里有买卖的道理,更别说这钱还要缴一笔税金。这不是白送钱给政府嘛。

朝廷中有人算过,要是用老方法来经营苏家集团,把税金截流下来,苏家的流水至少能有三成是可以’见者有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