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衙门每届会试,考取进士的人也越来越多。从一开始只有乔银他们几个,到后来的十多个,到今年已经有了数十个,简直骇人听闻。
如今,会试已经有了“武科三甲,半数出自泯南”的说法。因为武试不同于文试,文试可以有一万种方法评判,武试是你行就上,不行就滚。
直到会试武科结束,接下来终于等到宗室考封了。
……
考封制度起源于大戎,算是科举的又一分支,只不过参与的人大多为宗室子弟。
早在北肃年间,宗室还是世袭传承:王爷的儿子就是王爷,国公的儿子也是国公。如此直到北肃末年,整个大肃的宗室子弟已逾百万。
北肃灭亡,可以说一半是被这些王爷吃垮的。
所以大戎入关后,为了吸取北肃灭亡的教训,将世袭制改为了递降制:亲王的儿子只能袭郡王,国公的儿子只能袭候爵;而且爵位只能由世子一人继承,余子没有爵位。
于是,这个体制先保留了爵位的下限。像亲王,递降到国公就不再递降了。
国公,也成为了亲王余子们考封爵位的上限。考封爵位不能封公,只能封侯。
就是说除世子之外,其余没有爵位的宗室子弟需要通过考试,才能获得爵位;而且根据递降的限制,爵位必然不会很高。
这种体制,将大戎宗室爵位控制在了极小的范围内,大大减轻了国家的经济负担。
因此南肃立国后,从迎娶了大戎第一位公主开始,也将这套制度带回了大肃。
毕竟大肃不希望再见到宗室泛滥。迎娶的大戎公主们也有子孙,他们不能继承皇位,又需要生活上的保障。因此考封制在大肃推行得非常顺利。
甚至大戎的爵位,都一并被大肃继承了过来。
因为大肃的爵位,郡王之下即为国公,第降起来未免太快。而大戎的爵位,郡王之下还有贝勒,贝勒之下还有贝子,反倒是藩妃的子孙更占便宜。
如此撕来扯去,很多汉妃子孙也宁愿继承藩爵,起码能多享两代福贵。用先帝的话说:“脸都不要了。”
当然,脸和饭碗比起来哪个更重要,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起码有爵位的嫡长子们,王爷也好,贝勒也好,不用千里迢迢跑到京城来考试。
武科刚结束,京中已陆续来了又一批考生。同样是老少皆有,也同样是贫富悬殊。
有的青年,少年鲜衣怒马,一看就是王孙公子,奴仆成群,派头十足。有的却已经垂垂老矣,身边也没什么随从,住不起客栈,只能在路边搭伙睡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