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庶民蒙学(2 / 2)

阳神朋克 生煎包子 979 字 3个月前

小赵有些不好意思:“想识点字罢了,能做什么学问?我家祖祖辈辈睁眼瞎,我做梦都想着能认几个字,那才活着像个人。”

大伯便笑道:“想认字儿?找阿周啊,他可是读过书的。”

阿周听了,脸上微微见红,连忙说道:“肖伯别笑话我,我最多认得自己的名字罢了。”

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李恩觉得有趣,也凑在一边看。瞧见小赵手上的书时,不免心神一阵激动。

这本书,叫做《庶民蒙学》。

单看书的纸张,印刷,都很低廉,根本就是便宜货。不然小赵也读不起。

但这不代表这书的水平不行。

《庶民蒙学》,是当年太子监国,汇集了诸多学者才编纂而成的。

可以说外表普通,实际价值极高。

做工低廉,就是为了普通百姓也读得起。

这时,乔氏也在一边说道:“小银,你也到记事的年纪了。如今有阿周他们在,你也学着认几个字,别成天玩泥巴了知道吗?”

“啊?哦。”

听见大家的哄笑,李恩感觉有点尴尬。不过衣服上的泥巴让他无从反驳。

小赵边看书,有不懂的就问阿周。

“周哥,这个韵咋念?”

“这个?这念‘喝’。”

“喝?”

“对,就念喝……”

庶民蒙学,打破了传统的识字方法。它以中原的京州官话为基础,整理了声韵。

当年一同参与编撰的,除大肃学者外,还聘请了东瀛,句丽,南安等国外的名家。

声韵的编写,就是仿拟东瀛假名,还有句丽谚文逐步完善的。

而作为“天朝上国”,学者们对声韵的编写更为重视。不光力求形到意到,更要经得起学术上的论证。

因此二十六声,三十八韵,二千二百个简化字,足足耗费了几十位大家数年的时光。

最终确定下来后,句丽学者提议用活字印刷出版。

但活字印刷是一次性的,底版不能保存。太子听从建议,最终采用了雕版。

如此,此书一出版就是成千上万,很快风靡全国。许多官衙,书商也都留下底版,方便赚钱。

哪怕后来太子被废,这部书倒是留下了。

一来,它的确没有任何违禁,仅供识字。

二来,清流士大夫也看不起这玩意。庶民蠢物,拿来弹劾未免太掉身价。

以至于,现在连田间地头的农民也能学着认字。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壮举。

李恩坐在一边,看着学字的小哥,心里又是一阵惬意。毕竟这是太子为数不多的政绩。

午后,大家正在树荫下乘凉。

正在教小赵认字的阿周,突然跳了起来:“高邻,到此有何贵干?”

众人都是一惊。

李恩顺声望去,见田梗边上,一个男人正在那走来走去。

看见阿周,他一脸凶笑:“哟,喊什么喊?我过来转转不行吗?”

阿周放下书,走上前去,正色道:“高邻此话差矣!足下明知敝府薄田近日将熟,何故夜半来此断渠?若非在下夜间守水,地恐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