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对特异功能的盲目信任(1 / 2)

《王德峰教授胡编乱造,对“特异功能”盲目信任》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人物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引发广泛的讨论。复旦大学哲学教授王德峰,因其在哲学领域的名气,拥有众多拥趸。然而,他在公开场合讲述的有关“特异功能”的故事,却值得我们深入反思与批判。这不仅关乎学术严谨性,更关乎公众的认知导向。

王德峰所公开讲述的“特异功能”故事,主要围绕一位自称有预测能力的老教师展开。这位老教师据称能提前知晓体育赛事结果、他人子女情况等。但从逻辑和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所谓的“特异功能”毫无立足之地。

从逻辑角度来看,王德峰讲述的“有预测能力的教师”的那个教师很可能是个骗子。

从故事本身的逻辑漏洞来看:

预测内容模糊与巧合问题:故事中教师的预测内容存在模糊性。比如预测游泳比赛得亚军,“亚军”这一结果相对宽泛,在比赛中除了冠军外都有可能是亚军,存在较大的巧合概率。一场比赛有多个队伍或选手参与,非冠军的队伍获得亚军并非极小概率事件,可能只是一种猜测碰上了巧合。

信息获取的可能性:对于预测总领事有儿子且大概两三个月大等信息,不能排除教师事先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相关信息的可能。在信息传播途径多样的情况下,教师可能偶然得知了总领事的家庭情况,然后将其包装成“预测”。

从科学和理性的逻辑角度来看:

违背因果律:在科学认知中,因果关系是明确的,先有原因后有结果。而该教师的预测行为似乎是结果先于原因出现,即未来的事件在当下被知晓,这与我们所理解的自然规律和因果逻辑严重相悖。如果这种预测能力真的存在,那么就意味着因果律被打破,整个科学体系的根基将被动摇,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与已知科学知识不符:目前所有的科学研究和知识体系都没有为这种超自然的预测能力提供依据。从物理学、生物学等多学科角度来看,人类没有能感知未来信息的生理机制和物理原理。若教师真有此能力,应能在科学实验中得到验证,但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从未有过此类超能力被科学证实的案例。

从心理学和社会现象的逻辑角度来看:

记忆偏差与主观解读:人们在回忆和讲述事件时,往往会存在记忆偏差和主观美化的情况。王德峰讲述这个故事时,可能在记忆上出现了偏差,或者对故事进行了不自觉的加工和美化,使教师的预测能力显得更加神奇。而且听众在听到这类故事时,也容易受到讲述者的影响和自身心理暗示,产生对超自然现象的误信。

社会传播与夸大效应:类似的所谓“特异功能”故事在社会传播中很容易被夸大。一个普通的事件经过多人传播和渲染,可能会变得越来越神奇。也许最初教师只是有一些比较准确的猜测或偶尔说中了一些事情,经过不断传播和添油加醋,就变成了具有神奇预测能力的“特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