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张大兵教授(1 / 2)

第二天清晨,洪门的舰艇在海面上破浪疾驰,朝着古巴岛加速驶去。

此时的海面,像是一块无垠的蓝色绸缎在微风中轻轻起伏,泛起层层叠叠的银色波光,朝阳从海平面缓缓升起,洒下万道金芒,将天边的云霞染得绚丽夺目。海风携着丝丝咸涩的气息扑面而来,吹得舰艇上的旗帜猎猎作响。

吴云潇早早起身,简单洗漱后便来到外面。海风轻拂,她一眼就瞧见张启负手站立在甲板前端。张启身姿挺拔,一袭黑衣随风而动,彰显出利落与干练。他的脸庞轮廓分明,透着硬朗,剑眉之下,双眸深邃而有神,目光中蕴含着沉稳与坚毅,仿佛能让这浩渺大海都为之沉静。

吴云潇缓缓走近,轻声说道:“张启,你早。”

张启闻声转身,脸上露出一丝微笑:“早啊,昨晚休息得可好?”

吴云潇微微点头,目光停留在张启略显疲惫却依旧坚毅的面容上,心中泛起层层涟漪。

这些日子以来,张启不眠不休,一路浴血奋战,只为护送自己安全离开花旗国。他的勇敢、担当,如同一把炽热的火,悄然在吴云潇心底点燃。

“张启,这一路多亏有了你,我不知该如何报答。”吴云潇垂首说道。

张启轻轻的摇了摇头:“不必言谢,保护你本就是我义不容辞之事。那些妄图阻拦我们的人,绝不能得逞。”

吴云潇抬眸,眼神中满是坚定:“我定不会辜负你和洪门的付出,此去归国,我也定当竭尽全力。”

张启看着她,目光中多了几分欣慰:“有你这份决心,一切艰难险阻都不足为惧。”

张启望着吴云潇,眼中带着一丝好奇与探究,开口问道:“吴女士,一直忙于护送之事,还未曾问过,你具体是研究什么领域的呢?”

吴云潇微微浅笑,回答道:“我研究的是分子生物育种。这一领域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可以通过分子层面的技术手段来改良作物品种,提高产量与抗逆性等诸多优良性状。”说着,她从口袋里拿出手机,打开相册,翻出自己发表的论文展示给张启看,“这些就是我过往发表的一些成果,有幸被《自然》《生物》《细胞》等国际权威期刊收录。”

张启接过手机,看着那一篇篇论文,心中满是钦佩。

吴云潇继续在手机上熟练地操作,调出更多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张启,“您看,这些只是一部分,我在这个领域已经积累了不少成果。别看我才30多岁,其实我已经手握几十项专利了。这些专利涵盖了从基因编辑技术改良作物品质到特殊生物制剂提升种子活力等多个方面。”

张启心中陡然一震,他深知这些专利的分量。心里暗自思忖:“若这些专利能带回国内,我国在生物育种和生物工程领域与美国的差距将会极大地缩短,甚至实现超越都不是没有可能。”

他不禁皱起眉头,脑海中浮现出国内每年不得不大量从花旗国进口粮食的情景,“我们一直受制于人,若能有自己的先进育种技术,就可以自主研发、推广国产优质作物,不用再在粮食安全上被他国拿捏。” 想到这里,他恍然大悟,“难怪花旗国政府不择手段地阻拦吴女士回国,原来是怕她把这些核心技术带回去,增强我国的实力。”

张启抬起头,眼神坚定地看着吴云潇:“吴女士,您的研究太重要了。我现在更加明白我们此次护送任务的重大意义,无论如何,我都不会让他们得逞,一定护您周全回国。”

吴云潇感激地点点头:“张启,谢谢你。我也一直盼望着能早日回国,将自己的所学所用都奉献给祖国,让我国的农业科技走向世界前沿。”

在舰艇的甲板上,海风轻拂,张启与吴云霄相视而坐,继续着他们的交谈。

张启坐姿端正,双手随意交叠在腿上,看似平静,心中却思绪万千。他暗自思忖,自己前世在学术领域拼搏多年,最终得以晋升为中科院院士,那是无数日夜钻研积累而成的成果,在专业知识上可谓登峰造极,各类复杂理论和前沿应用都曾深入探究。但是眼前的吴云潇女士,其很多见解让他也深受震动!

吴云潇眼中透着对科学知识探讨的热忱,率先开口,阐述自己对于分子生物育种中基因调控网络的独特见解:“在我看来,分子生物育种不应仅仅局限于单一基因的改造,而是要着眼于整个基因调控网络的优化。就像一个精密的时钟,每个齿轮都相互关联,只有它们协同运作,才能让时钟精准运行。”

张启专注地听着,心中暗暗吃惊,他从吴云潇的话语中感受到其思维的深邃与独到。吴云潇似乎来了兴致,又从手机中调出一篇论文,递向张启:“这是我和华夏国上海交通大学的张大兵教授合作的一篇关于分子育种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探讨了如何利用新型基因编辑技术精准定位并改良作物的关键基因簇,从而实现多性状同步优化的育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