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7章振兴关中(1 / 2)

季汉大司马 周府 1536 字 5个月前

四月,长安。

长安旧宫内,霍峻整理着从各处收集而来的关中水渠舆图,已是渐有所得。

关中自从秦汉两朝数百年开发以来,形成了密集的关中水利网。如仔细研究,因气候、地理问题,可大体分为渭水南北,关中东西四块区域。

渭北诸河发源于黄土高原,故各支流河水常会大量泥沙入渭,常会堵塞泥沙,需格外依仗人手的疏通。如以郑国渠为例,开凿水渠以来,泥沙会不断淤积,最终导致灌溉面积减少。

渭南则因河流发源于秦岭,河流众多,短小流急,容易形成夏涝问题,故渭南人工水渠不多,仅需注意洪涝问题。

关中东部雨水少于西部,加之京师在关东,故东部的水渠多于西部,且关中容易发生干旱地区也在关中东部。

因而关中水利网,东北多于西南,北防泥沙淤积,南防河水洪涝。

当霍峻了解关中水资源分布情况,便知关中的治理重点,非长安所在的京兆尹,而是渭北的左冯翊。

同时,尚书台上呈的西汉户籍数据也验证了霍峻的想法,关中三辅中,左冯翊近有百万人口为最多,右扶风次之,京兆末之。

左冯翊为何人口最多,看其治下的水利设施,基本就能明白缘由。因为不仅有秦国修建的郑国渠,还有汉武帝时期修通的白、龙首等水渠。

郑国渠巅峰有四万顷灌溉,白渠能灌四千多顷,龙首渠有七千多顷。如加上其余河渠所灌溉的田亩,左冯翊治下绝不下五万顷良田,甚至超六万顷良田。

故霍峻可以肯定的说,南汉定都长安的关键,在左冯翊能否振兴,迅速恢复农业生产。

当明确复关中,首兴左冯翊的治政思想下,霍峻让众人举荐具有屯农经验的长吏治理冯翊。

经蒋琬的举荐,南郡太守吕乂进入霍峻的眼中。

吕乂,字季阳,南阳人。其父吕常随刘焉入关,因天下大乱,道路阻塞问题,吕乂随其父留居益州。

刘备平蜀之后,重用具有经济之才的南阳人王连。王连又向南汉朝廷,举荐了同为南阳人的吕乂、杜祺、刘干等人。

吕乂初任新都县长,因体恤百姓,治民有度,继而升迁为竹县令,后任江陵县令,再迁南郡太守。

任南郡太守期间,兼任督农,负责供给诸葛亮大军的军粮,政绩出众。

浏览吕乂历年升迁档案,听取徐庶、顾雍二人评价,霍峻遂招吕乂入长安。

“来人可是南郡太守吕季阳?”

霍峻将手中的水利舆图放下,打量从江陵星夜兼程而来的吕乂,问道。

吕乂衣着朴素,拱手而拜道:“蒙相国传召,乂特至长安拜谒。”

“坐!”

霍峻指了指一旁的席位,笑道:“可知孤为何千里急招季阳入关中?”

吕乂沉吟少许,说道:“因战乱频繁之故,关中三辅凋敝,百姓避战隐匿。无大治,不足以为京师。相国招乂至京,当为三辅民事。”

“善!”

霍峻赞许点头,说道:“左冯翊为三辅粮仓,其农不丰,京师百官然魏人旧官尸位素餐,未有大治冯翊。今水渠不通,道路堵塞难行,教化不通,郡中户籍百姓仅有五万余口,非能吏不足以任之。”

说话间,霍峻让侍从将左冯翊水利图交于吕乂,说道:“季阳可先观此图。”

吕乂盯着水利图,沉吟说道:“乂闻黄河水多泥沙,不知泾、洛二水何如?”

“泾、洛二水起于上郡旧地,上郡内崇山峻岭,治内多高原。黄河水之所以多泥沙,非大河天生所有,皆因上郡失泥沙。二水源高原,河水下注渭水,水中自多泥沙。”霍峻说道。

吕乂思考许久,说道:“郑国渠引泾水而东注洛水,今河渠不通,多半因泥沙淤积之故。郑白渠为关中之命脉,今治左冯翊,当先疏郑白渠泥沙,引水灌田亩,此为振兴冯翊之根本。”

顿了顿,吕乂补充说道:“昔葛相西入巴蜀,为治都江堰,征丁一千五百人护之,并立堰官管辖。今治郑白河渠,可仿葛相旧政,国置渠官,征丁为卒护之。”

“河渠畅通,轻傜薄赋,招纳流民,累计数岁,粮给京师,冯翊可兴。然具体疏通河渠之事,非乂所能妄言,还需亲察郑白渠,询问善水利者。”

霍峻满意颔首,问道:“孤欲令季阳为左冯翊,不知愿否?”

吕乂未有多思,当即答道:“乂不才,愿任左冯翊,为汉效忠,振兴郡县。”

左冯翊虽与寻常太守的品轶相同,但却是银印青绶,位与九卿同。显然如能在左冯翊位置上干得出色,因临近京师之故,政绩能入朝堂,吕乂的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说着,吕乂迟疑几许,说道:“冯翊百姓稀少,今欲通河渠,人手恐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