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案(107)(1 / 2)

朱元璋大案 墨剑飘香 1605 字 2个月前

在明朝建立的风云起伏中,朱元璋的登基既是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一个多事之春的开始。经过长久的战乱与动荡,中华大地终于迎来了统治的曙光。然而,权力的巅峰总是比人们想象的危机四伏,聚光灯下的平静掩盖着暗潮涌动。这一天,朱元璋坐在朱红色的龙椅上,手中握着一道刚刚写好的诏书,目光深邃而富有威严。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宫中的空气似乎也弥漫着新朝代的朝气。然而,在这一片繁华的背后,潜藏着一桩大案。大明初年,内部的权力争斗千丝万缕,朝中权臣的权力斗争成为了国家稳定的隐患,而背叛的阴影也悄然降临。

一位年轻的权臣张晟,声名鹊起,曾在朱元璋南征北战之际,屡次出谋划策,屡建奇功。因此,他在朱元璋心中积累了极高的声望。张晟身材高大,目光炯炯,脸庞棱角分明,透着一股不容忽视的精明与果断。尽管他在朝中不乏追随者,但对于权力的渴望,始终在内心深处逐渐膨胀。

“陛下,您的智谋与英勇,早已是天下人皆知。我等唯愿辅佐您,光耀千秋。”张晟侍立于朱元璋之前,声音低沉却饱含敬意。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阴险的光芒,似乎在思量着更大的谋划。

朱元璋微微一笑,眼底显露一丝警觉,“然而,张爱卿,权力之下总是隐藏着许多暗涌,要小心那些想要趁机而动的狼子野心。”

话音刚落,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随即一位神色慌张的内侍推门而入,面露不安,“陛下,有人来报,朝中已有谣言四起,疑有人暗中勾结外敌,企图颠覆大明政权!”

朱元璋听后,心中一紧。继而转向张晟,目光锐利,“张爱卿,你可知此事可有真凭实据?”

张晟眉头微皱,心中隐隐发觉,这不仅是一次政务的危机,或许也是对他自身地位的挑战。他故作镇静,“陛下,这谣言难以凭空而起,我会尽快查明真相,确保朝堂安宁。”

“务必要速战速决!”朱元璋声音变得更加严厉,随即打断了张晟的进一步解释。

随着审查的深入,案件慢慢浮出水面,似乎正如波纹般,慢慢扩散。经过几个时辰的调查,张晟手下的一个心腹官员被揪出,口中吐露了更多不堪的秘密。此人名叫方启,年轻气盛,外表端正,但内心却暗流涌动,背负着得罪权臣的风险。“我是被逼的,许多贼人都在暗中捣鬼,只求自己的名利!”他在审问中慌张辩解,眼神中透露出惶恐不安。

张晟暗想,方启此举,是想以此为借口逃避责任,还是另有隐情?而方启在审问时的神情,如同受到威逼的小兽,出卖了心中所有的秘密,然而其反应却让张晟的心中产生一丝不安的苗头,因为方启的口中提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名字——顾明。顾明乃一名权臣,深得朱元璋的信任,一向低调行事,而这一被提及的名字,却如同将张晟的心提前插入一向畅通的蓝天中,酝酿着狂风暴雨。

“你说顾明要与外敌勾结,难道你它当真有此证据!”张晟面色阴沉,逼视着方启。方启无处可退,低下了头,喃喃道:“我只在暗处听闻……有消息散布说,顾明与南方的一个异族勾结,妄图在陛下寝宫之内横行霸道。”

朱元璋心中一震,面上虽不露声色,但心中警觉已至极点。“此事需得认真对待,或许我们迫切需要知会顾明一声。”他沉吟道,心中复杂的情绪在交错,一方面是对顾明以往忠诚的倚重,另一方面则是对突如其来的怀疑与警惕。

张晟心中暗喜,机会来了!如果这件事能够与顾明扯上关系,他便可以趁此谋划更大的布局。于是,他瞄准了朱元璋,急忙插言:“陛下,顾明既然有如此之事,我认为不如先行拿下此人,省得日后生变。”

朱元璋眼神复杂,虽然心中有一丝犹豫,但很快被朝堂的危机感所淹没。没有任何迟疑,他点点头,“你言之有理,今夜便令他们当场毙命!”在下达这一指令时,朱元璋心中其实也在怀疑,若顾明真是无辜,那此举当是对他们二人前所未有的背信。

这夜,月色昏暗,宫殿内一片寂静,唯有烛影摇曳,映照着朱元璋紧锁的眉头。他坐在书桌前,心中不安,沉思不已。室外的阴风撩动,仿佛在警示着他即将来临的阴影。

“顾明,虽忠贞无出,然权力游戏之下,仍是步步惊心。”他自言自语道。待得夜深,他终于决定召顾明入宫。

片刻后,门缓缓打开,顾明走了进来,他的身形修长,气质沉稳,脸上的神情透着一丝疲惫。显然,他刚刚从外出归来,手中拿着一卷竹简,微微行礼后问道:“陛下,您召我来,有何指示?”

“顾爱卿,”朱元璋起身,语气严肃,“我想询问最近发生的风波,你可知其事?”在他的心中,虽然顾明是一位忠诚之臣,但对突发事件的调查实在是严峻,抓到一个毫无准备的正直之人来为平息风波未免是极大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