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案(57)(2 / 2)

朱元璋大案 墨剑飘香 1450 字 2个月前

“我只是想保住这千秋大业……”李景隆的语气微微颤抖,似乎无道理可辩。

此时朱元璋已不再沉默,愤怒与失望交汇成暴风骤雨,他从龙椅上站起,声调低沉却坚定:“看来你我之间,已无再信的可能,你我之间明天的朝堂,将是本王为你量身定制的审判。”

众臣皆惶恐不已,或捂心口,或吞咽口水,李景隆面如死灰,宛若面对无边黑暗的绝望。当晚,他辗转反侧,思来想去,竟无处可逃。突如其来的音讯,使他辗转难眠,甚至思绪万千地开始感悟到朱元璋的权威虽强,但手指向更是渐渐偏向他自己。

几日后,审问开始,朱元璋寡言,他让李景隆与另一位大臣对峙。两人在长官厅的宽阔桌面上,像是面对着一个虚无的审判场。在往日兄弟般的情谊破裂后,现下却笼罩着波澜壮阔的阴影。

“你怎对其言辞赤裸,甚至怂恿谣言以对付我?”李景隆怒火中烧,目光如炬,意图以言辞反击。

“谣言根植于你心,若非你我别无他法。”大臣反辞道,眼中透出不屑,仿佛对他的怒火早已见怪不怪。

朱元璋在旁冷眼旁观,心中思绪万千,“背叛与忠诚,究竟在何处,怎遮我眼。”

数日后,廷议终于落幕。朱元璋面朝朝堂列位,冷峻的面庞透着不可动摇的威严。众臣屏息凝神,犹如悬崖边的蛛丝,生怕一举一动会牵引他人之落水。

“我在意的是忠诚,尔等之忠诚便是为国之有力,然此刻你们所展现的,却是肆意注视他人之心,恃宠而骄。自家贪恋权臣,尔等皆需自省。”他的话语如雷霆,瞬间震撼了所有人的心灵。

李景隆面如死灰,低头不语,心中一阵冷汗直流,四周的冷峻也因朱元璋的威势而愈发凝重,那种如木雕般的沉默,似乎已无声地替他宣判。

终于,朱元璋颁下了诏令,令李景隆与三名涉事官员被逐出官场,令其锒铛入狱。朝中议论如潮,惶恐的神色在每个人的脸上交织,甚至有传言口口相传:“若不安分,都将与李大人一样,遭此厄运。”

朱元璋内心的风波仍未平息,他暗道:“一人为前车之鉴,唯有更加谨慎,才能稳固江山。”

初春时节,朝阳初升,朱元璋伥伥独坐于寝殿,思量着江山万般景象。他再度审视拥趸与权臣间的关系,决定在以后的朝廷中必须慎言慎行,方能稳固明朝之基。

然而,凶手究竟是谁,尚有待时日才会水落石出。权谋与恩仇相交成了瑰丽而残酷的交响乐。在这个无限可能的开端,明朝的历史注定会因这些人之间的暗战变迁,波澜壮阔,起伏跌宕。

稍后的几个月里,朱元璋将全国的重点都转向了整治朝中腐败之风,发起大规模的清剿行动。每一名官员,都如同置身刀锋之下,显得愈发小心翼翼。朝堂之上的势力斗争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彼此间的明争暗斗亦是激烈异常。

“我们不再是当初那个忧虑的皇帝了!”朱元璋自信而沉稳,暗暗思量着此举可能带来的种种后果。每一次拨动政权的弦、每一场审判的决策,皆定然为别人所畏惧,不再因他人之言而感到无所适从。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景隆的案件最终被封存于薄薄的卷宗中,而明朝又渐渐恢复了表面的安宁,但暗流涌动的局势却远未消弭。原本友好的臣子渐渐分歧,各种谣言又悄然传遍,朝廷内部的裂缝似乎正在显露出来。

朱元璋明白,江山牢固的背后,是他不得不面对的又一个挑战。如何掌握手中的权力,如何与众多各怀鬼胎的臣子共存共治,这既是维系王朝的挑战,也是他内心无法驱散的阴云。

于是,在这之后的日子里,朱元璋的内心也愈发复杂,不再是昔日冲动少年。他学会了隐忍,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在权力的中心秘密操控着一切,默默地为维护朝局而万分努力。他的皱纹逐渐增多,脸上的荣光似乎被权力的重担慢慢掩盖,内心却因为每次处理政务而蕴藏着亘古不变的沉重。

在这令人心神不安的日子中,他慢慢明白,自己的决策与言语,已然牵动着整个明朝的命运,自己也在权臣与百姓之间的夹缝中若隐若现。每一步,都宛如在刀尖上行走,举步维艰而艰难,然而他仍给予自己最大的勇气,矗立在这片动荡而又包罗万象的土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