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案(37)(1 / 2)

朱元璋大案 墨剑飘香 2287 字 2个月前

在明朝的初期,夜幕降临,南京城内的灯火闪烁,与星空交相辉映。然而,城中的气氛却并不如外表那般宁静。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即位不久,便面临着一场足以撼动大明基业的惊天大案。

朱元璋在龙椅上,身穿明黄皇袍,龙纹辉映,满脸的威严与疲惫。即使登基坐镇,他心中仍压抑着巨大的压力。刚刚打下的江山,四面环敌,内部更是隐藏着无数暗流。他环顾四周,身边的文官武将个个面无表情,心思各异,只有当他目光落在正在汇报的李景隆身上时,嘴角不由得微微上扬。

“皇上,近日东南沿海频频传来倭贼出没的消息。臣认为,应加强海防,以免贼人乘虚而入。”

李景隆是朱元璋的亲信,将军出身,为人慷慨激昂,总不吝啬对国家的忠诚。朱元璋心中一动,想起自己在平定叛军时,他的果敢与智谋,无不让人叹服。

“李卿所言极是。”朱元璋顿了顿,手指轻轻敲击龙椅,“不过,海防固然重要,朝中之事却也不能忽视。近日来,有人对当朝圣旨颇有微词,须得小心翼翼。”

“是,陛下。”李景隆点头应允,心中暗自思索这几日上下人心动荡的原因。在明初,后宫权力斗争显现出蛛丝马迹,时常传来流言蜚语。与此同时,陈友谅的余党在暗处蠢蠢欲动,打算在这一片动荡中寻求反扑之机。

日复一日,朱元璋虽在整治官员、平息流言方面加倍用心,却仍未能遏止内外的不安。他的神色愈加凝重,在夜深人静时常常独自巡视宫中,崇祯殿的月光透过窗棂洒满满一地。他心中暗叹:“彼时我义无反顾,打下江山,今日却如何才能稳住这根基?”

不久后,城内竟然传出了惊人的消息:有一众官员在城外秘密聚集,酝酿不轨之事。朱元璋心中一震,面色顿时变得苍白。他召集大臣们,密议此事。众人纷纷推测,此事或与文官集团有关,亦可能与李景隆的军方势力相碰撞。此时,朱元璋心中虽涌起数种猜测,却又无法确定。

“可有确切证据?”朱元璋自问自答,语气平静却透露出深深的焦虑。

一个年迈的文官站出来,缓缓说:“陛下,此事关乎国本,必须慎重。臣认为不妨派人秘密调查,也可防止流言蜚语。”

朱元璋点了点头,道:“事务紧急,必须立刻着手调查。李卿,你负责此案的调查。”

李景隆心中一惊,虽然明白这是皇帝的信任,但同时也知道这条路荆棘密布,背后隐藏着未知的危险。“微臣遵旨!必不负皇上所托。”

在接下来的几日,李景隆暗中调动手下,调查那些聚集在一起的官员。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系列的诡异事件。于半夜之时,李景隆的一个心腹被暗箭射中,千钧一发之际,几乎丧命。此事令李景隆心中大为不安,也让他疑窦丛生。

“此乃明枪易挡,暗箭难防啊。”他坐在帷幔下,低声自语,脸上浮现出一抹愁苦。

正当他愁眉不展之时,突然听闻有人闯入,正是朱元璋派来探查的小官,满脸慌张。“李大人,不好了!刚刚有密报,称有人晚上就在宁国府讨论举事之事!”

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李景隆起身,心中暗自琢磨:为何宁国府,难道与夏君德有关?李景隆打量着来人,决定立刻行动,他收拾好心情,准备前往宁国府。

夜色再次吞噬了白日的喧嚣,李景隆带着几名亲卫,悄悄潜入宁国府。四周寂静,唯有风吹过树梢发出沙沙声。李景隆屏住呼吸,心中暗念:“若真有奸贼作乱,必得一举捉拿!”

他在黑暗中息屏而动,心中警觉无比,终于来到大堂门前,隐隐约约听见里面传来的窃窃私语。

“若能推翻现在的皇帝,重建旧朝,势必会得到更多的权势与利益!”一个嘶哑的声音传出。

朱元璋若是得到这样的消息,必将难以宽恕这一等叛国者。李景隆心中燃起怒火,但他知道,必须深思熟虑,不可轻举妄动。他微微探头,透过门缝,看到几位平日里亲密无间的文官,正聚在一起,煮酒论天下事。

“只是想要重建大明,何必如此狼狈!只需铲除朱元璋一人,征得朝中权臣之心即可。”

“说得容易!那朱元璋位高权重,想要他死可不是易事,但若我们能联手,或许……唉,说到底还是天时不对!”另一名文官无力地叹道。

李景隆听到这里,心中更是波澜起伏,他悄然退回暗处,心中作出决定,再不犹豫,通知皇帝。他迅速离开宁国府,沿途奔往宫中,心跳如雷。

朱元璋似乎早已察觉到有什么事在酝酿,待李景隆闯入时,他早已站在窗前。月光剔透,映得他脸上满是阴郁。

“李景隆,速速言之,可是查到贼子的消息?”

“回皇上,宁国府之中有重臣私通,酝酿举事之计。请皇上下令捕拿!”李景隆微微喘息,声音略显紧张。

朱元璋脸色陡然变冷,眼神如刀,极为凌厉,“大胆!如此敢当面议论朕,太过可恨!”

“臣无罪,赐罪于他人!”李景隆愤怒之下顿足,脸上却又浮现出担忧,“我亦怕,能否及时围捕,捉拿诸贼,如果耽误,当真是贻误国事!”

朱元璋见他如此坚定,心中愈发信任。这正是他所需要的,不会轻易退缩的忠臣。他扭头,双手紧握,那修长的手指间透出脉搏的跳动。

“传令下去,立即围捕宁国府所有可疑之人,绝不放走任何一人!”

李景隆心中忐忑,但他也知道,这一刻已无退路。在张扬的号令下,城中即刻如临大敌,各路官兵火速集结,向宁国府包围而去。

然而,风光乍现之时,宁国府里几名关键人物已有准备,见事情不妙,立刻分头而逃。李景隆心中不安,暗自恨疏于防备,却也不敢放松警惕。令人不安的是,捉拿的过程竟仿佛一场捉迷藏,宁国府里人影幢幢,逃脱者层出不穷。

终于,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李景隆带领队伍闯入宁国府,结果这一战却因贼人狡诈而耗尽才智。众官虽被一一抓获,但泄露消息的贼首却未能被捉住。

“狼狈为奸,此等奸贼若不铲除,岂能安枕?”回宫途中,李景隆心情沉重,似乎一座巨石压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