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案(102)(1 / 2)

朱元璋大案 墨剑飘香 1235 字 2个月前

朱元璋继位之时,凭着其过人的智慧与坚韧不拔,迅速整顿朝政,使明朝的根基日渐稳固。然而,初登基的他心中却藏着一桩大案,令人心惊胆战,且这一切的根源,竟与他最信任的谋士有关。

初春时节,江南一带万物复苏,朝阳透过薄薄的晨雾洒在南京城墙上,映得城池如同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朱元璋身着一袭飞扬的龙袍,站在宫窗前,眺望着这片曾在烽火中撕裂的土地,心中不由升起一阵豪情。然而,这份豪情的背后,也藏着一丝不安。

“陛下,昨日平西王来访,言及北方边境动荡,恐难以安宁。”首辅吴兴坐在朱元璋的书案之前,语气中透出几分担忧。朱元璋回头,微微皱了皱眉,心中却已注意到吴兴话语中的不安。

“再加上近日接连传来的谋反密报,难道朝中竟有大奸之徒?”吴兴继续说道,面上已经露出几分焦虑。

“我自即位以来,处处设防,奈何仍有人敢于妄动。”朱元璋的声音如狂风暴雨,压抑着心中的怒火。他缓步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群山,心中沉思不已,隐隐感到在这片土地之下,似乎潜藏着一股浩荡的阴谋。

经过数日的调查,数名朝中大臣被列入了可疑之列。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当年曾与朱元璋并肩作战的常铮,他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近来他与王公们暗中接触密切,朱元璋心中的疑虑开始加深。

某日,吴兴带来了一封信,上面清楚地列出常铮与几位权臣的串谋计划。朱元璋神情凝重,立刻决定提出议论。

“常铮,果真如你们所言,密谋反叛?”他问。吴兴点了点头,附和道:“是的,陛下,密信中提到,要在朝中制造混乱,以助常铮称王。”

朱元璋一声冷笑,眼中闪过一丝阴沉之色,旋即说道:“既然如此,不能再给他们机会。”他冷冷一笑,声如寒风:“安排人手,彻查此事,务必查出真相!”

朝堂之上,朱元璋的目光锐利如刀,他要一举铲除这一不安分的份子,然而心中这一决断伴随着无止境的恐惧,毕竟曾与他同仗手足之情的人,转眼成为了怀疑的对象。

几日后,朱元璋召集了所有大臣,试图通过一次大审讯来揭发阴谋。大殿上,蜡烛透出微黄的光芒,照耀在每一个面孔上。几位大臣神情各异,有的冷静如水,有的却面露恐惧。朱元璋坐在龙椅上,凝视着面前的常铮,语气高亢:

“常铮,你为何与王公暗通款曲,难道你心中早已背弃明朝?”

常铮面色微变,目光闪烁,恨不得把内心的冤屈与无辜一并倾诉出来。他奋起直言:“陛下,此言何出?我常铮忠于朝廷,怎会与之谋反?”

此时,吴兴站了出来,语调冷峻:“吾皇,常铮言之凿凿,但手上已有确凿证据,密信上纸张上的指纹乃是他的。”

常铮微微颤抖,心中大惊。他知道这一纸证据若是被深入调查,必将身陷囹圄。他心中强烈的恐惧与不安让他陷入了深思,难道真有他所不知道的阴谋?定然是有人设计陷害!

“请容我一言!”常铮终于忍不住,声音临近颤抖,“我之所以曾与几位王公有交往,乃是收集情报以便报告陛下,绝非谋反!”

朱元璋闻言,眉头微微一皱,内心摇摆不定。此时,吴兴暗中给了他一个眼神,似乎在暗示着他该如何下断言。许久,朱元璋定了定神,蓦然放下威严,居然对这样忠诚的战友有所动摇,然而事情已然陷入复杂,哪能轻言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