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老爸进京练摊开局(2 / 2)

老马走近跟前一看,大都是街面上常见的商品,不在这买,去其他店里也能买到,偶尔也有广市那边过来的新潮衣服卖,还蹬着一辆旧三轮,三轮上装满各式衣服,有人想看,就拎起来往身上比划。

其实这个年代,摆摊卖东西的大多是没有正式工作,却又不得不想法谋生的穷苦当地人,大部分人是看不上干这种后世称为个体户的。

而且国家政策也没有完全放开,售卖些不值钱的小玩意,有人来管就扔下东西撒腿就跑,即便被抓到也不是啥大罪过。事实上,这两年已经没人再抓这些了,不敢明目张胆买东西,还是前几年的恐慌意识在起作用。

看到这些,马振东同志走南闯北的经验就起了作用。买这些东西吸引不了人,得弄些地方特色,京城不常见的玩意过来才行,比如川省藏区的丝巾、牛角梳,云省的实木抓挠,苏省的刺绣、团扇等等,不过广市那边的新式衣服可以卖的,不过得弄得抓人眼球才行。老妈汪彩菊看着眼前这些,也是一脸的跃跃欲试。

公母俩回到出租屋,马振东拿出随身通讯本,里面记录着全国各地的客户(朋友),各行各业都有,有电话的准备打电话,没电话的就马上拍电报,让他们发东西,同时邮局汇款。

几天内,马振东买了一辆崭新的人力三轮车,花了小三百,又让老三托人买了一辆永久牌加重自行车,从旁边工地买了一个铺板,还顺带要了几根钢筋,一小捆八号铅丝。

钢筋找人焊成框架,自己动手制作了一堆衣架,打磨光滑,免得勾丝。还从五金店买了一片养殖用的网片,到时候戳着放在三轮车旁,挂些小物件。

又过了几天,各种小物件陆续到货,马振东骑着三轮,老汪同志骑着永久,带着饭盒,奔向了秀水东街。

这几天,两口子抓住老三过来的时间,应急学了些简单的英文单词,比如一到十,百,多少等等,音发的不太准,不过大概意思对了,老三英语也是一般,教不了太多东西。

来到秀水东街,找了个以前人流多的路边,把三轮车停好,拉好手刹,东西先卸下,饭后把床铺板横放在三轮车斗上,铺上红色绒布,一头摆上各色丝巾,一头摆上梳子痒痒挠之类的小玩意。

三轮车靠背处支起两根木棍,把网片拴在木棍上,网片上挂满了各地发过来的手工艺品啥的。三轮车旁立着钢筋焊的框架,把从广市发过来的新潮衣服用衣架撑着,整整齐齐挂好,然后做好了营业准备。

旁边的摆地摊的,还有之前那个骑三轮的,眼光都看过来,目光中似乎若有所思。

摆好了东西,两口就抓紧时间打开饭盒,吃上了香喷喷的蛋炒饭,刚吃完,陆陆续续出现了中午下班的人流,但明显没有傍晚人多,不过,也陆陆续续开始卖出了东西。

到了晚上,人流更多了,老马夫妇摊位前的人明显更多,只听得一阵“号码池?”“非附体”“rmb”“nonono,到乐”“nonono”“for--欸特““ok”之类的鸡同鸭讲,慢慢达成一致,急得两口满脑袋冒汗。

不过,练摊的生涯也就这样慢慢开始了。有时,老马同志还会出趟差,去广市选衣服,去其他地方进点特色商品啥的,有的去过一次就好,以后就电话或电报联系,发货汇款。更多时候是老汪在摆摊,老马选货、取货等。

生意越来越熟练,收入也低调的暴利起来。想想看,到货三块五的丝巾能卖到40,还是美金,多少倍利润?当然不全部如此,不过因为商品独特,十到二十倍的利润是有的,还是因为新奇,所以两口的生意越来越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