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种事情只能做,如果直接公开说出来的话,很可能有损君王的声誉。
渥巴锡最终只是恭维了一句
“陛下老成持重,实乃我大顺之幸事……”
两人把正事谈完了,就继续聊了一些闲话,就让渥巴锡回去休息了。
李策凌继续处理顺国的内务。
五天之后,鸿胪寺卿专门来求见李策凌,显然是大明的态度基本确定了。
李策凌马上召见顺国鸿胪寺卿,也是单独见面,这种事情还不能在朝会上公开讨论,否则可能影响统治稳定。
鸿胪寺卿躬身行礼,李策凌挥手回应,也不专门赐座,就直接问他正事
“如何?”
顺国朝廷上的普通臣子,都是李策凌真正的下属,李策凌面对他们的时候,就是居上临下的君主姿态。
态度与面对渥巴锡的时候截然不同。
鸿胪寺卿马上说
“臣安排了几批使者,多次接触了大明鸿胪寺和礼部的多个官员。
“他们虽然没有办法直接专门去确认大明皇帝的态度,但是大明鸿胪寺的官员平时本来就会得到大明皇帝的谕旨。
“大明皇帝对海外藩国的态度如何,对几个比较特殊藩国的态度如何,他们本来就心中有数。
“否则他们自己平时面对藩国、海外邦国人员的时候,也不知道如何处理。
“对于咱们大顺,大明皇帝的态度应该是让我们变成真正的藩国,内外大政律令都要唯大明朝廷马首是瞻
“关键是不能继续……陛下您……您在国内也必须……”
鸿胪寺卿似乎不敢直接提这个话题。
李策凌听到这里就直接替他把话说出来了
“必能僭越,要求朕去帝号,在国内也以顺王之名发号施令是吧?就没有别的要求了吗?”
鸿胪寺卿马上拱手躬身说
“陛下圣明,大明那边的官员转达的意思就是这样的。
“至于另外的要求不能说没有,但是这种细节上的事情,大明的官员也无法准确判断。
“按照那些官员的分析,大明皇帝似乎将整个雪域高原、整个西域以及中亚草原,都视为大明本土的根本之地。
“无论我们未来与大明关系如何,大明都会想办法控制这些地方。
“所以大明皇帝未来多半会要求,我们将这些地方交给大明朝廷管理,至少是另外单独分封出去。”
李策凌听完就心里有数了
“就是要将蒙古人的地方分出去,把所有蒙古人都交给大明去管,或者安排单独的君主去管理。
“然后呢?大明皇帝对我们现在所在的印度,有没有什么想法?”
这次顺国鸿胪寺卿倒是爽快了
“这个大明的官员倒是比较确定,大明皇帝对印度地区始终都没有什么兴趣。
“他们皇帝一贯的政策,就是将本土的海量百姓向外迁徙,一直以人口最为稀少的美洲为主要方向。
“非洲的大部分地方都交给了藩国治理,在欧洲更是只占了几个城和几座岛屿,剩余的绝大部分地方全都分成了藩国。
“所以大明的官员都认为,大明皇帝没有兴趣直接统治大量的异族,在异族为主的地方都会设立藩国管辖。
“大明皇帝北伐灭清之后,本来就有能力直接扫平本土的藩镇,但却把他们全都送去了非洲。
“至于大顺所照印度地区,本来是除了非洲之外异族最多的地方……”
其实最后这个问题,李策凌自己问完就反应过来了,自己还是犯了当局者迷的疏漏。
大顺占了印度,觉得印度这块地极好,这里可以算是富的油流了,自己生怕大明或者其他国家来抢夺。
但是跳出印度的范围去看,大明本土才是全世界最富裕的地方,也是人口最为密集的地方。
大明本土核心区域就是两京十三省,现在那里的总人口应该已经突破五亿了,再加上南洋地区的话,可能要破六亿了。
现在大顺控制的印度地区总人口大约一亿八千万到两亿,已经只是大明本土人口的三分之一多一点了。
大明本土的人都多的管不过来了,大明在海外扩张的重要目标就是向外输送人口。
在这种局势下,大明怎么可能会来接盘印度的这将近两亿人。
大明以前在海外扩张的时候,也确实不以控制当地人口为目标,最优先占领的是美洲的无人区。
对于土著人口较少的地方,就是搞腾笼换鸟,去人留地。
对于当地土著人口较多的地方,基本都是专门划出一片区域,让土著自己管理自己。
大明夺取了荷兰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后,都要求他们的国王继续派遣殖民地总督,继续管他们自己种族的移民。
最直接的表现还是印度本地的情况。
面对印度这块公认的膏腴之地,大明的积极性显然不够高。
英国和法国在印度曾经拥有的少量殖民地,集中在印度半岛东西两侧的海岸线上。
美洲战争之后,印度北部和西部海岸线上的英国殖民地归了顺国,东南部海岸线上的殖民地归了大明。
按照李策凌和其他君主的想法,大明本土距离印度不算远,而且海军和海运都非常发达。
完全可以以这块殖民地为中心,继续征服和占领印度半岛南部的土地。
但是在美洲战争结束之后,大明却没有给这里提供什么额外的支持,反而专门去控制了海对面的锡兰岛。
而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面,也没有在印度发动大规模的征服战争。
是大明驻扎在印度殖民地和锡兰岛的军队,带领锡兰岛的荷兰人和土著军队偶尔主动出击。
慢慢的占据了锡兰岛对面的大陆上的海岸线,跟北部的前英国殖民地连成了一片。
然后在半岛最南端缓慢扩张,逐步控制了半岛南部山脉以南的海岸平原。
总共大约十五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占整个印度的三十分之一。
(大明在印度的控制区范围)。
到了欧洲战争爆发的时候,大明与法国宣战之后,都没有去占据印度北部的法国殖民地。
顺国由于担心大明来印度抢地盘,所以这二十多年不断的开疆拓土,完全占据了印度剩余的土地。
李策凌重新审视了当前的局势之后,心中慢慢的升起了一个新的想法。
大顺在印度扎根之后,对于西域、雪域、中亚这些地方就就越来越嫌弃了,这些地方相比印度而言确实没有什么油水。
如果把这些地方交给大明,应该能够交换到印度半岛上剩余的土地吧?
大明对印度一贯没有兴趣?
但是这种交易现在还能够完成吗?交易的前提多半是彻底臣服吧?
所以自己到底应该怎么选择?是与俄国和奥斯曼抱团死扛,还是向大明臣服成为真正的藩属国呢?
整个天工十六年的新年期间,李策凌都在慎重的考虑顺国上下的未来。
直到二月份的时候,大明鸿胪寺的通知发到了德里,送到李策凌面前之后,李策凌陷入了另一种纠结之中。
大明皇帝要求自己去顺天府给他贺寿,这到底是不是一场鸿门宴?
自己去了的话,会不会被他直接扣下?
会不会借着自己的贺礼不够贵重,甚至是贺礼中的东西档次、质量不够高,进而直接剥夺自己的爵位扣押起来?
然后直接册封自己的一个小儿子当顺王?
如果自己称病不去,让自己的儿子代自己去,那大明皇帝会不会以自己不忠为借口,强行废了自己的王位?
然后直接封自己派去大明的儿子为新的顺王,让大明军队护送他回来跟自己打内战?
会不会搞推恩令,把现在顺国的土地拆分成几块,分给自己的儿子们,再分成几十块分给自己的孙子们?
李策凌发现自己无论怎么选,都能够迅速想得到的很多种非常恶劣的结果。
还是神洲的历史太丰富了,各种各样的政变和阴谋都积累的太多了,关键是还习惯于记录历史。
所以后人做事的时候,总是能在历史上找到类似的事情,用别人的结局预判自己的命运。
rg。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