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章 顺国的出路(2 / 2)

大明不革命 王子虚 2137 字 4个月前

“但是在开始战争之前,他们的准备周期其实很长,他们要更新他们的武器装备。

“基于此前的经验,臣觉得少则三五年,多则七八年,明国朝廷和军队休整准备完成后,肯定会开始新一轮的战争。

“目标也许是奥斯曼,也许是俄国,又或者是我们大顺……”

李策凌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非常的明显,但是渥巴锡似乎却故意没有完全回应李策凌的意图。

李策凌表情没有什么变化,顺着渥巴锡的话直接挑明了目的

“那如果大明接下来以大顺为目标,我们现在开始应该怎么准备防范呢?”

渥巴锡稍微迟疑了几秒钟

“按照臣的了解,明国皇帝虽然好大喜功,但是却又非常的谨慎,非常的惧怕伤亡。

“为此他不但下大力气革新武器,还孜孜不倦的招募仆从军。

“在战争开始之后,他又追求速战速决。

“不愿意主动进攻法国,不愿意跟拿破仑打全面战争,而是用谈判和招募藩国结束了战争。

“基于这种分析,臣认为我们只让明国皇帝感到棘手,没有办法用较低的伤亡和消耗打败我们,那他们就可能会放弃战争。

“参考大明的经验,组织军屯卫所,组织大规模的民兵,发动所有分了土地的平民参战。

“只要能让明国主力军疲于应付,我们就能有机会成功了。”

渥巴锡说的似乎很有道理,但李策凌听完就忍不住提醒了一句

“按照欧洲的情报,拿破仑做了跟我们类似的事情,将征服的大部分土地分给了当地农民。

“但明**队抵达的时候,得到土地的农民却并没有抵抗。

“明国宣布保护他们已经分到的土地,还把拿破仑分给法**官的土地也拿出来,继续分给当地的所有平民。

“结果德意志地区的平民迅速倒戈,成了现有的大明体系的一部分。

“我们能够发动这些平民,跟随我们一起对抗印度本地的贵族,就是因为我们给他们分了土地。

“印度本地的邦国贵族不可能放弃土地。

“但是明国不在乎这里的土地,可以和我们做一样的事情。

“无论是我们统治他们,还是明国直接统治他们,他们得到的利益不会变少。

“如果大明军队打败我们的军队,将我们的军官贵族的土地也分给平民,平民就能从大明得到更多土地。

“这种情况下,那些平民为什么还要为我们而战?”

渥巴锡张了张嘴,心中有一个想法想要说,但是靠在自己的身份,最终忍住了这个冲动

“这……臣就不知道应该如何了,请陛下恕臣愚钝。”

李策凌也没有追问,而是看向现场的其他人

“诸位可有解法?”

几个大臣嘀咕了一会儿,一个四十多岁的汉族军官站起来说

“陛下,分田改革能发挥力量,但却无法抵挡支持相同制度的更强大的敌人,那我们是否可以反其道而行之?

“就和明国一样给功臣封藩建国,让他们在各地直接抵抗明国的军队。”

李策凌还没有表态,旁边的另一个大臣就开口了

“藩国一样会倒戈,他们可以直接成为明国的藩镇,为什么还要当我们大顺的藩镇?”

李策凌听得忍不住直皱眉,好不容易完成对地方的掌控,现在却要再放出去,可能真的太难收了。

幸好这种思路也没有什么用处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这时候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官员开口

“老臣以为,可以兼而有之……

“继续保持当前的土地改革方案,同时将作为明朝藩国的身份由虚落实。

“让咱们真正成为明国的藩属国……”

李策凌听到后面就更加忍不住皱眉了

“你的意思是要不战而降吗?”

老官员马上解释

“这不是投降,这只是执行太祖皇帝的承诺,我们在一百多年前的时候,就已经接受了明国的册封了。

“现在姿势将这份要求正常执行,将我们与大明的关系变成正常的……”

李策凌打断了老官员的继续解释

“先不讨论这个问题的细节了,先讨论正题要怎么解决。

“你们难道认为,明朝会什么要求都不管,单纯的允许我们现在整体成为藩国吗?

“如果他们要将我们拆分开来,变成几个省的呢?

“就算是我们现在开始将藩国落实,那大明就一定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吗?

“会不会找个理由来‘平叛’?”

几个臣子都是沉默不语,因为李策凌说的都是现实。

实际上的藩国,那可是实际上的臣子,不再是独立的君主,无法再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

关键是以往顺国实际上搞过区别对待,留下了大量内帝外王的证据。

大明对顺国不爽,随时可以拿这些证据说事。

现场沉默了许久,没有人能解决这样的麻烦,现在的局势太过恶劣了。

这时候渥巴锡再次开口了

“陛下,是否需要臣跑一趟俄国,跟俄国的君主联络一下,邀请他们合作对抗明国。

“面对明国这个恐怖的敌人,我们与俄国以往的矛盾其实都不足为虑了,我们实际上变成了唇齿相依的盟友。

“明国如果灭掉了大顺,那俄国就是下一个目标,反之也是一样。

“甚至我们应该调停俄国与奥斯曼的关系,建立一个大顺、俄国、奥斯曼三国的同盟,针对明国的互助同盟。”

渥巴锡一家曾经同时混迹于俄国王宫和奥斯曼宫廷之中,在两边都有一些熟人,也确实适合做调停人。

李策凌觉得渥巴锡的方案没问题,但采用这个方案就意味着要继续抵抗,不考虑与明国合作了。

李策凌思量许久,最终还是不敢轻易决定,只能尝试两边混

“你单独去一趟,不要以朝廷的名义大张旗鼓的去,你就以拜访旧友的名义去,探探俄国的口风。

“另外鸿胪寺派人,去拜访大明的鸿胪寺人员,探探大明对我们的态度和口风。”

rg。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