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简烜看完了报告之后说
“最夸张的四号方案就先不说了。
“看上去最简单的一号方案,不可能简单粗暴的人造堰塞湖完成的,我们肯定要人工建设大坝并布置船闸。
“供英国人未来继续出入蒙特利尔,我们自己也要继续走圣劳伦斯河航道。
“所以我们需要修建一座五十米高的正常大坝吧?”
负责数据整理并制定方案的工匠焦循今年二十八岁,但是十六岁开始就在吴王实验室工作了。
后来随朱简烜前往北美并留守,现在是北美工匠中的地位非常高的。
焦循听到朱简烜的疑问,马上介绍更多的细节
“启禀殿下,一号方案如果用最简单的人造堰塞湖,可以要求英国人以后走纽约航线前往蒙特利尔。
“不需要在老河(圣劳伦斯河)设置船闸,英国人可能为了这件事情对我们宣战。
“他们根本不可能与我大明为敌,大明在北美有几十个屯田卫所,能迅速组织数十万民兵。
“英国人若是胆敢宣战,我们直接夺了加拿大,也不需要再跟他们讨论了。
“一号方案的主要代价,就是被淹没的河谷土地,不过我们在老河谷内没有大规模居民点。
“被淹的区域人最多的地方就是蒙特利尔。
“北美战争之后,很多仍然忠于英国的北美移民,大多搬到了蒙特利尔和魁北克附近。
“只要再次跟他们打过一场,将他们赶到内陆去就行了。”
朱简烜心中稍微有点错愕。
焦循通讯你可是个工匠啊,说起话来怎么这么的武德充沛?
不过这家伙说的确实有道理。
别说把圣劳伦斯河河道堵了之后,提醒他们以后去蒙特利尔走纽约航道了。
就算是大明什么都不说,直接堵了河道之后不让他们走,英国人估计也不敢为此直接与大明宣战。
北美这几十个军屯卫所可不是开玩笑的
“道理是这样的没错,但是我们没有必要那么干。
“直接堵死老河河道,对我们也不是最好的选择,终究还是要设置船闸的。
“这样看的话,工程难度最低的是二号方案吧?
“然后这个三号方案,这二十公里长,十到五十米高的水坝,在工程和成本真的有可行性吗?”
焦循马上继续说明自己了解的情况
“禀殿下,如果一号方案采用正常大坝,且建设通航用的大型船闸,那工程难度最低的确实是二号方案。
“但二号方案有至少七十公里的河堤,还要在河道附近建设分流用的大型水坝和水闸。
“所以二号方案的建设成本会比较高,超过正常建设大坝的一号方案。
“三号方案,根据目前获得的数据判断是可行的。
“青龙湖湖面海拔虽然只有七十五米,但是湖岸以及老河两岸大部分地方海拔都在一百米以上。
“只有老河河道里面,大约两三公里的长度,需要有五十米高的水坝。
“河岸上的部分,最多三十米就够了。
“二十公里长的水坝,实际上超过一半长度都是十到二十米高的湖堤。
“我们的目的是通航而不是发电,可以使用溢流坝,并在坝上设置过水孔,进一步降低水坝的压力。
“工程难度不会比正常的一号方案高,建设成本不会比二号方案高。
“建成后的航运效率仅次于四号方案。”
朱简烜没有继续问问题,翻着焦循给自己的方案,来回看了几遍。
一号方案难度中等,成本最低,但是淹没范围最大,效率中等,而且外交上要跟英国稍微做一点协调。
二号方案难度最低,成本中等,淹没范围最小,效率中等,告诉英国人一声就行了。
三号方案难度中等,成本中等,淹没范围中等,效率最高。
如果是历史上的美国人,如果他们当时有的选,多半要选第二个方案。
但是现在做决策的是朱简烜
“行,那就以这个三号方案为基础,开始更详细的全面测绘和评估。
“确认具体的工程量和成本之后报我批准执行。”
彭元瑞和焦循一起躬身答应着,今天的会议也到此结束了。
青龙湖大坝工程进入实施方案制定阶段。
接下来的这几天,朱简烜的另外一份安排也开始正式实施了。
美利坚朝廷,同时也是大明北美留守司衙门,与北美各自由邦的司法机构配合,开始审判处置羁押的大明游商。
由于此时的国际特殊关系,北美各个自由邦的欧洲裔官员们,面对大明人的时候都有点不知所措。
所以实际审判过程是留守司的大明官员在主导,各个自由邦的大明事务官员协助。
大部分大明游商的恶行犯罪不多,绝大部分都是欺瞒和哄骗之类的手段赚取暴利,在当地的老农民群体内激起了民愤。
现在的处罚的结果基本都是退钱和道歉。
同时都得到了大明北美留守司衙门的警告,提醒他们这次是念在他们是初犯的份上,所以最终的处罚比较轻。
以后所有人犯同样的事情,就会按照正常标准加重处罚了。
由于朱简烜的要求,这次判罚的速度非常快,还顺手把一批比较麻烦的欧洲裔罪犯处理了。
朱简烜的目的,就是避免这帮人继续损害大明人的总体形象,同时将大明的治理手段和道德框架向自由邦底层渗透。
在这个过程中客观上拯救了很多自由邦的基层官员和法官。
很多让他们抓破脑门的事情,被王国朝廷来的大明官员简单粗暴的解决了。
时间又过了十几天后,朱简烜基本翻完了自己想看的数据,随行的人员也都准备完毕了。
朱简烜在咸宁四十五年六月初一正式启程前往内陆巡视。
去这片法律上属于自己的蛮荒之地的内陆去看看。
随行人员有一部分大明本土来的官员,一部分北美留守司的官员,以及北美所有贵族们的继承人,包括大明裔和欧洲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