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章 太子监国(2 / 2)

大明不革命 王子虚 1538 字 4个月前

朝廷的中央衙署所在地,本来就在皇城的南门外,跟皇城就隔着一个长安街。

所以整个长安街以南的区域,中间部分给中央朝廷衙署办公使用,两侧区域给所有文武官员家庭居住使用。

宣武门里街以西,长安街以北,也就是西城的大部分地区,分给科研机构人员使用和居住。

崇文门里街以东,长安街以北,一部分作为朝廷府库,一部分给勋贵和退休人员居住,一部分留给未来的新朝廷设施。

朝廷的新设施和皇帝直接设立的新设施是不同的。

所有与中央衙署无关的机构,包括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宛平县的相应机构,全部放在外城。

吴国官员和科研机构的人员和设备,在顺天府城内全部安顿下来后,朱简烜陪着老皇帝一起,接受了所有官员们的朝拜。

老皇帝朱仲林坐在御座上面,看着下面这一大批颇为年轻的吴国官员,在自己心中轻轻叹了口气。

然后正式下旨,说自己现在年过古稀,身体也不太好,要好好颐养天年了。

命皇太子朱简烜监国摄政,代自己处理朝廷事务。

朝堂上的官员基本都是吴国来的,本来就是朱简烜的臣子,对这种圣旨当然一体遵从。

所有官员跟在朱简烜后面,齐刷刷的向老皇帝躬身行礼

“臣等遵旨。”

这道圣旨下来,朱简烜就算是正式接过了大明的行政权了。

在这种礼仪性质的大朝会上,朱简烜也没有做任何额外的要求和命令,礼仪完成之后就直接结束了朝会。

老皇帝去西苑休息,普通官员回部门去办事。

朱简烜则是去了文华殿,召集在京的枢密、秘书、郎中们开会。

朱简烜已经调整了文华殿的格局,朱简烜专门要求制作了一张大长桌子,纵向摆在坐北朝南的御案的下方。

朱简烜坐在御案下面,长桌的上方主位,其他主要官员坐在长桌两侧。

格局有点类似后世常见的会议室。

朱简烜先坐下,其他的官员对朱简烜拱手行礼,然后再依次落座。

朱简烜也不跟这些老下属废话,直接开口安排具体的事儿

“我们现在必须尽快争夺大明上下的行政体系。

“将大明朝廷机构、吴国朝廷机构、原清国地方机构,三个体系的机构和人员,整合到统一的行政体系中来。

“完成中央到地方在机构层面的真正统一。

“同时趁着这次全面整编的机会,顺带着调整不合理的中央部门的权责,不合适的地方机构的等级和辖区。

“这件事情分中央衙署和地方两个方面讨论。”

大明中央朝廷机构,是在崇祯以前的内阁六部都督府的体系之上扩展来的。

中央朝廷方面,一是稍微拆分原有的大部门,设立了税部、民部等几个新部门。

二是对原始职能有交叉和重复的机构,重新划分厘清了权责。

比如说将所有涉外事务全部交给了鸿胪寺,礼部专门负责文化和考试相关的事务。

审判职责全部交给了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不再参与判案,刑部负责刑律修订,都察院负责监督。

三是提升了鸿胪寺等机构的品级和地位,使之获得了与传统部门相同的地位。

四是重塑了东厂、西厂、锦衣卫的职能,东西厂变成了分别负责对神州内外的情报机构,锦衣卫变成了治安机构。

地方上,首先有大明的传统的省、府、州、县,都司、卫所,藩国三套体系。

另外加上了皇帝直接管理的皇庄和皇商体系。

吴国中央机构有秘书府、枢密院,文武两班共三十多个司,几十个朝廷直属的王有工厂。

吴国原有地方机构,还有都司、卫所,州县,藩属,共君联盟四种类型。

人口虽然比大明本土少得多,机构却更加复杂。

清国原有中央朝廷机构,以及所有省级的衙门和人员,都在北伐的时候被彻底废掉了。

现在地方上有省、府、州、县,将军辖区,盟旗三种体系。

对于大部分欧洲的君主而言,如果另外继承了一份领地的管理权,他大部分时候不需要做任何额外的调整。

欧洲的君主也做不了调整,因为欧洲地方是高度封建化自治的。

但是对于神州君主而言,行政体系却是必须统一的,否则如何证明自己真正统一了天下呢?

rg。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