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吴国未来的精英(1 / 2)

大明不革命 王子虚 1633 字 6个月前

朱简烜宣布实验室停工后,就马上返回紫禁城见父亲,向皇帝父亲提出了类似想法

“父皇,儿臣想从即将前往北美和澳洲的移民家庭中,筛选出一批比较聪明的孩子,来当我自己的工匠学徒。

“我在往返北美的路上反正无事可做,可以把这些学徒直接带在身边教导……”

大明皇帝朱仲林听完明显一愣,不过很快就就释然了。

自己这宝贝儿子,朱简烜他现在可是大发明家,大明最有名的大工匠。

这种大工匠亲自收几十个亲传弟子,再收千儿八百个名义上的学徒都属于正常情况。

朱简烜以前完全没有收过学徒,才应该算是意外情况,毕竟这孩子年龄还小。

现在看来,他只想要收他自己王国的子弟,而不要普通工匠,可能是觉得这样的徒弟更加可靠。

皇帝不觉得这个计划有什么不好的

“这个当然没问题,我可以下旨给都督府安排。

“移民都已经集中起来了,现在都住在城外的军营里面,都是按照卫所编制管理的。

“要筛选一批人是非常快的,但前提是得有一个简单明确的标准。

“不能让军官挨家挨户的走访,向这些老百姓打听谁家孩子聪明,那根本没有准确性。”

朱简烜对此倒是早有准备的

“我准备举行两场考试,就考数学知识和学习能力。

“其他的知识都倾向于积累,难以评估真正的天赋水平。

“只有数学,学不会就真的学不会,不会就真的做不出来。”

皇帝听了之后点头又摇头

“方法倒是没有什么问题,数学确实适合用来考察孩子是否聪明。

“但考试的前提是识字。

“如果孩子本身确实聪明,但是不识字也没办法考试。

“肯定会被你直接错过的。

“更大的问题是,决定加入移民的家庭,条件大多都算不上多好,甚至可以算是最底层。

“这种家庭中识字孩子本来就少。

“所以你想要用考试的方法,是筛选不出多少真正有天分的孩子的。”

朱简烜也明白这一点

“我只能先忽略掉不识字的,如果先让所有孩子识字再去考试,那时间和成本就很难控制了。”

皇帝稍微考虑了一会儿

“其实还有个方法,也就是把筛选范围放大一些,不要局限于已经确定的移民。

“你可以召集应天府和周边的商人和工匠家庭的孩子来考试。

“他们的孩子大多本来就是识字的。

“让被你选中的孩子也都全家移民澳洲就是了。

“美洲不行,当地的欧洲人太多。

“你把你的亲传弟子放在美洲,很容易把技术泄露到欧洲去。”

朱简烜有些不确定的说

“儿臣也确实不准备把亲传弟子留在美洲,只是会在去的路上带着教导而已。

“但是,应天府周边的商人和工匠们,他们可未必愿意全家移民海外。”

经验丰富的老皇帝随手给朱简烜安排了一个解决方案

“可以让都督府打出招募和组建吴王亲卫的名义。

“说要给吴国王都招募一批殷实家庭的移民,不能让吴国王都未来的居民全都是泥腿子出身。

“同时,吴王要招募一批聪明的孩子,专门培养之后在吴国担当大任。

“这样简单画饼式的移民条件,对本土真正的大富大贵之家,当然是没有太大的吸引力的。

“但是普通商人和工匠大多只能算是殷实之家,对他们而言就值得去搏一搏了。

“相比于你而言,他们的那点家资,与失地农民没有区别。

“他们的孩子当了你的徒弟,相当于他们家傍上了你这个藩王,未来肯定能轻松赚回来的。

“他们肯定会主动依附于你谋取身份和利益的。

“而且你在民间的声誉极好,商人和工匠都说你贤明而且巨富。

“商人和工匠本来就乐意追随你。

“只要这样去招人,不愁找不到足够多的真正聪明的孩子。”

朱简烜发自真心的说

“父皇英明啊,儿臣之前没有想这么多。”

皇帝无所谓的挥手

“行了,你就去准备试卷吧,我安排都督府、礼部、户部、应天府给你选人。”

皇帝打发了朱简烜,就直接下了圣旨。

礼部领旨之后,直接派人去了应天府和周边的学校,按照平时的考试成绩,查找数学天赋好的孩子。

结合学校档案里面的学生家庭状况,从十几万中小学生中选出了一万人。

让老师给学生发通知书,让学生带回家给父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