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倒插门”这种说法感到很好奇,为什么要叫“倒插门”这么奇怪呢?原来,“倒插门”的说法其实很有内涵。过去每家每户的大门都是两扇,木匠在做门的时候会在里面设计一个插栓,关门的时候,把一根木头横着插进去锁上,就可以起到防盗的作用。
如果反着倒过来,锁门的装置放到门外,就变成了倒插门,在外面锁门,只有自家人有钥匙,防范的主要是外人,而上门女婿生活在女方家里,他的地位实际上就是不受信任的外人,就连所生的子女都不能跟自己姓,所以上门女婿叫“倒插门”,包含有耻笑的意味。
上门女婿和倒插门,都含有不被尊重的贬义,与之相比,说“入赘”和“赘婿”,就显得文雅多了,而且在历史上有很多着名人物都是赘婿,比如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淳于髡,史书上记载他是“齐之赘婿”;
还有大名鼎鼎的诗仙李白,曾在湖北安陆做过上门女婿,妻子是大唐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还有晚清时期的左宗棠,年轻的时候因为家中困难而入赘到湖南湘潭一户姓周的人家里。
赘婿的“赘”字,由“敖”字和“贝”字组成,“敖”字含有抬举抬升之意,“贝”在古代指金钱,代表价值,所以“赘”这个字,有让价值得到提升的寓意,《说文解字》中说“敖,以物质钱也”,就是用东西抵押换取钱财,这个东西也包括“人”。
《淮南子》中记载“卖子与人作奴婢,名曰:赘子”,就是说穷苦人家生存不下去的时候,会把自己的子女质押或者卖给富人,如果不能赎回,子女就得当一辈子的女婢,这叫“赘子”。
“赘婿”其实和“赘子”差不太多,穷人家把儿子质子于富贵人家,过期不能赎身,于是被招赘,过去有“家富子壮则分家,家贫子壮则出赘”的习俗,富人家的儿子长大后要自立门户,而穷人家的儿子长大后只能去给人当上门女婿,这就是赘婿身份卑微的原因,因为他们本质上是被当成物品一样在进行质押和交换,所以赘婿在古代只能属于下等人,备受歧视,这和电视中的《赘婿》还是有很大差别。
在中国农村的传统婚姻观念中,有两个词汇一直引发着人们的热议与思考,他们分别是“倒插门”和“赘婿”。
在这两个词汇中的“倒插门”原本含有调侃和揶揄的意味,而“赘婿”这一称呼更是隐含着对男性地位的歧视。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是否应当重新审视这些词汇的内涵,让婚姻的平等与自主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
那么古代的“倒插门”和“赘婿”指的什么意思和现代社会一样吗?
古代的上门女婿。上门女婿,亦称“倒插门”或“入赘”,指的是男子进入女家成为女婿的婚姻形式,在古代封建社会中,这种颠覆“男尊女卑”传统的婚姻备受歧视,上门女婿成为一个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