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实体书当日脱销!这记录可能十年内都没书破得了了!(1 / 2)

按照日本电影市场的票房曲线规律,电影最终票房大约是首映日票房的10~20倍,具体能达到什么程度,得看电影质量和影院排片频次。

岩井俊二说首日票房有4790万円,那最差情况下,最终票房应该也能突破4亿円。

按照协作合同,4亿円真实票房落到北川文娱株式会社就是税前2亿円!

一部小成本小众电影能赚这么多钱,属实超乎了北川秀的预料。

今年大火的《人间失格》现在已销售超180万册,北川秀到手版税税前约3.37亿円,《且听风吟》的版税收入还没超过2亿円。

这可都是日本文坛百年难得一见的畅销书!

由此可见电影行业的赚钱。

当然,因为北川秀是总制作人加唯一投资方,所以到手的钱格外多,一般情况,一部电影会有多个投资方,你分一点,我分一点,利润就没那么高了。

总之首映日票房能有这个成绩,对于一部只在单馆系影院上映的小众电影而言,已经超级夸张了。

无论哪个方面,《芥廾奖连续杀人事件》都称得上现象级。

更重要的是,根据orcon公司的统计数据看,11月25日当天共上映洋画系(进口)电影19部,邦画系(国产)电影37部,其中51部是院线电影,仅5部是单馆系电影。

单馆系电影的票房就不用说了,除了它之外全部异常惨淡,把最后四名包揽了。

《芥廾奖连续杀人事件》以首日4790万円的票房恰好挤进前二十,距离前一位仅100万円的差距,且在邦画系电影里排名第七,是一匹彻头彻尾的大黑马!

《且听风吟》电影版不愧是讲谈社和日活下了血本宣传的大制作电影,虽然首映日当天的口碑很差,但架不住影迷和书迷们的热情,首日票房依旧高达1.2亿円,排在总第九位,邦画系电影第三位。

不过这成绩和他们投下的成本一对比,就显得有些可笑了。

北川秀不懂电影制作里的门门道道,岩井俊二之前倒是给他科普过,以讲谈社和日活这种宣发力度和制作成本,《且听风吟》首映日达到3亿円票房才算勉强及格。

现在只有三分之一多点,可以说是扑街扑定了。

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日本电影市场的票房冠军是一部洋画系电影,由布鲁斯·威利斯主演的《虎胆龙威3》,总票房约85亿円。

邦画系电影里的票房冠军是宫崎骏导演的《侧耳倾听》,总票房约18.5亿円。

这些都是大制作成本的院线电影,《芥廾奖连续杀人事件》和它们肯定是比不了,单论单馆系电影,它的这个成绩真的很可以了,远超所有人预期。

只要眼睛没瞎,都能看出它应该是今年最热的改编电影,说不定最终票房能和某些院线电影扳扳手腕!

岩井俊二大概是那个最开心的人。

他从日活偷偷跳到这边当监督,等电影上映,自己的大名在公屏上一播放,日活那边大概就等着他自己去递交辞职届了。

离开了日活这种大型电影制作公司,岩井俊二这个没作品的处女监督再想找好工作就很难了。

这次来帮北川秀,他承认自己有赌的成分。

还好是赌赢了!

那天喊住北川老师,把名片递给他果然是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之一!

和北川秀通完电话,岩井俊二又急匆匆一一通知自己的核心剧组成员,以及河出静子、斋藤玲奈他们这些主创人员。

除了北川秀外,他们这些人将近两个月一直待在拍摄基地,同吃同住,没日没夜的在背台词,打磨演技,互相对剧本有时候到深夜,还经常因为不专业而多次ng,浪费了时间和金钱。

可以说他们身上的压力都不轻,虽然北川秀早就说了,这部电影就是为了“好玩”,票房好坏无所谓,但他们心里却暗暗想着一定要用最好的作品回馈给了他们饭吃的北川秀!

所幸这一个多月来吃的所有苦,在首映日票房出来后,都烟消云散,不算什么了。

辛勤劳动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北川老师也再度证明了自己才是那个值得流芳百世的人。

这部横空出世的作品也迅速引起了大量影评人的注意,随后很快,北川秀与芥川奖之间的恩怨清楚被一一披露。

一个是今年刚崛起,半年多时间就写出了《青春三部曲》、《人间失格》、《我是猫》这样顶尖作品的超新星纯作家。

一个是界公认的新人一番奖,新人作家的文坛登龙门。

芥川奖揭晓那阵,社会上的议论就不少,不过热度最后还是消散了下去,没人真的在意北川秀没能得奖会如何。

如果没有北川秀这次的实名dss,芥川奖大概率还能像以前继续以新人登龙门的身份存活着,依旧是那个无数新人纯作家趋之若鹜的一番大奖。

但现在不同了。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芥廾奖连续杀人事件》认识了它,认识了界,认识了许多被映射的人和出版社。

这讽刺和批判力度可比相对隐晦与含羞的《我是猫》强多了!

电影圈炸了的同时,界也跟着爆炸了。

无数评论家下场热议起这部悄然被制作,突然在各大单馆系影院上映的电影,芥川奖没有颁发给北川秀,这事里面到底有没有猫腻?

芥川奖的评委会真的如他们自己所说的那么公平吗?

还是说和电影里放的一样,他们以权谋私,将手里的权力当成了自己享乐的工具?

出了这种大事,一时间无法应对的文艺春秋和讲谈社连危机公关都来不及做,只能一个个闭嘴装死,任由读者质疑,评论家们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