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新的稿子(1 / 2)

“什么意思?”江弦有些疑惑。

李景峰快速的瞟了眼四周,附耳过去,小声道:

“明年1月国家出版局会对稿费制度有所调整,基本稿酬会提高一些,还会恢复印数稿酬。”

“印数稿酬?”江弦有些激动,“那就是基本稿酬和印数稿酬相结合了?”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的稿费制度,历经过几次变迁。

最早是1950年-1958年,这个时期出版社采用苏联那边的制度,用定额稿酬支付稿费,例如,以印1000份为一个付酬定额,印数为1000以内,付给作者一个定额的稿酬,2000以内,付给作者两个定额的稿酬,以此类推。

1958年以后又更替了一次,以基本稿酬和印数稿酬相结合的方式取代了定额稿酬。

再后来就那啥了,写作进入0稿酬时代,一直到1976年恢复一次性稿酬支付,即只有基础稿酬。

那么这次1980年调整,恢复的正是1958年颁布的稿酬支付制度,基本稿酬和印数稿酬相结合,印数稿酬以万册计算。

即除去基本稿酬,每印一万册,就按基本稿酬的1%支付印数稿酬,不足一万册的,按一万册计算,重印时只支付印数稿酬。

“你要是不急着用钱,等这制度下来,我们人文社按新的标准,给你支付《芙蓉镇》的稿酬。”李景峰小声道。

“行啊!”

江弦难以抑制的喜悦,“景峰,好兄弟,我不上你家吃饺子了,伱上我家吃饺子去,我给你包。”

“你啊,和冯骥才那小子一样的鬼。”

李景峰无奈道,“老太太那回给我总结,你和冯骥才一样,都是那种特机灵的作家。”

江弦心里满是喜悦,李景峰这一透露,那他到时候多拿到手的,可不是一笔小钱。

当然,这是《芙蓉镇》销量好的前提下。

不过他自信《芙蓉镇》的销量不会太差,此前《人民文学》那边已经给他透露过,9,10,11,12四期《人民文学》加印的数量,已经超过了200万这个数字。

退一万步,哪怕最后的销量不佳,基础稿酬的提升,也能给他增加一笔颇为不菲的收益。

所以这钱值得等待。

从人文社出来,他骑着自行车,往《京城文艺》去。

天有些冷,前些天刚下了雪,走过一些路段,轮子还打滑,路上好些人吃跌。

骑自行车久了,手就冻得生疼,耳朵也疼,江弦寻思着得弄顶羊剪绒的帽子。

熟悉的西长安街7号,熟悉的《京城文艺》编辑部涵牌。

先去拜访了下熟悉的老战友。

“德宁老师!”

章德宁正伏在岸前写着什么,见到江弦,脸上露出惊喜之色。

“你怎么来了?”

她瞥一眼江弦厚厚的挎包,猜到什么,“你是来递稿子的?”

江弦点点头,“这个.还真是。”

“我就知道,我们是老朋友,你有新稿子,一定会先拿给我。”章德宁得意起来。

江弦面露尴尬。

“德宁老师,我这篇稿子虽然是递给《京城文艺》,不过是被王濛老师约去的。”

“谁?”

“王濛老师。”

“.”

章德宁沉默一会儿,郁闷的叹一口气,“好吧,你既然是拿给《京城文艺》,那给谁都是好的。”

她这模样,看的江弦还挺歉疚,想到二人那么多个日夜的战友情,他拍拍胸脯。

“好吧,德宁老师,我决定了。”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