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的北地急报其影响显然是极其严重的,这从今天的朝会里就能瞧出些端倪来。平常的早朝往往巳时左右便会结束,可这一场朝会,却足足持续到了午时之后,直到将近未时,群臣方才一个个忧心忡忡地离开皇宫。
而就某些在殿外伺候的太监回忆,朝会时不断有天子的质问声从静悄悄的大殿之内传出来,显然这回皇帝是真个急了眼了,而群臣却总是沉默以对。另外,在朝会结束之后,天子都没有用午膳,还把为他安排这一切的贴身内侍孙海给骂了个狗血淋头,最终打翻了那些饭菜。
其实对这些消息,杨震是不怎么当回事的,听了也就听了。如今的万历虽然比几年前要成熟稳重了许多,但终究还只是个年轻人,在没有经历过太多挫折的情况下,突然遭遇如此打击,势必会动怒,甚至是迁怒到身边人的头上。
杨震真正关心的,是朝臣们对此事的看法,可结果却叫他非常的失望。虽然已有所预料,但他依然不曾料到,这满朝的文武居然会如此一致地保持沉默,除了有几个兵部官员提议从各地调兵支援之外,居然就没人说要追究责任的,更别提趁着此事把边军中的种种弊端全部扒出来了。
这实在让杨震很有些诧异了。大明的言官们胆子之大,敢说真话狠话的性子可是在历史上都排得上号的。甚至有一度这些言官会以触怒天子,遭受廷杖为荣为傲。照道理,在出了这等让社稷不稳,让百姓担忧的事情时,这些言官们该是跳得最欢,可结果……却是一片沉默!这也实在太不正常了!
杨震当然明白那些高居庙堂顶端的大佬们的想法,知道这时候必须以稳定为上,所以断然不容许出现让局面变得更复杂的变数。但照道理来说,事情也不至于会到如此地步,甚至连一个出来疾呼的人都没有。
本来,若是呼声不大,杨震是打算自己出手的。可现在的情况如此诡异,他倒不敢随便动了,至少得有人先在前面开了路,他们锦衣卫才好动手。
只可惜,本来还算得用的张润晟在经历了去年的事情后便回乡养病去了,直到今日都未曾归来。其他人,他都没有太大的把握。如此一来,杨震只有去找一个人了,一个曾经的故人,一个如今朝堂上地位已极高的高官。
作为在朝廷里可与六部尚书和内阁辅臣分庭抗礼的高官,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宅邸门前相比起其他那些大人们来说可就要冷清得多了。
这倒不是说这个左都御史的权势不如那几位,而是因为人们很清楚,如今的总宪钟裕钟大人最是正直不阿,也最反感人行贿受贿,套近乎拉关系,并还因此亲手参劾过几个试图贿赂自己的官员。如此一来,京城官员就再没有登他钟府大门的意思,其府门前自然也就门可罗雀了。
当杨震坐着马车缓缓从钟府门前经过,看着这一切时,心下不觉大为感慨。这让他想起了几年前,自己和钟裕去山西时的种种,那时的他,也是那样的刚直,最终还与家族决裂了。
不过出乎许多人预料的是,钟裕在与庞大的钟氏家族决裂之后,自己的仕途反而有了长足的进步,之后几年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最终在去年坐上了都察院左都御史这个最高位置,成为天下言官御史之首。
只是随着钟裕地位的提高,杨震与他之间的交流却慢慢变少了,以至于这两年都没有再于私下会过面。虽然两人之间并未发生过什么龃龉,但双方身份的对立却如一道鸿沟般将两人割裂开来。
言官御史向来被天下官员和读书人视作良心和清流,作为这一行里地位最高的官员,钟裕自然就是清流中的清流了。而锦衣卫,则是一直为读书人所鄙夷的存在,连浊流都算不上,而杨震又恰恰是锦衣卫的都督。
如此泾渭分明,身份悬殊的两人,哪怕私交再好,为了避嫌也只能不作往来。所以几年下来,两个当初并肩作战过的好友却已形同陌路。
但当边关烽火再起,而那儿的某些人依然做着损害朝廷利益的事情时,杨震还是打算和这位曾经的盟友见个面,问些话。
不过,作为锦衣卫都督,杨震也不好就这么光明正大地从正门求见,哪怕这周围看着并没有什么闲杂人等。他只有乘着马车转到了处于一条长长巷弄里的钟府后门,方才让人上前叫门。
好在这后门也是有人看守的,在接过杨震拿出的名刺后,那名门子便有些疑惑地朝里禀报去了。说实在的,虽然听说过走后门拉关系的,但像这位般真个摸到后门来的,却还是第一次见哪,何况他走的还是负责风纪的总宪大人家的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