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裕此时站出来并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仔细考虑的。之前所以沉默,是因为觉着谭纶这个兵部尚书比自己更合适,或者另有别的武官比自己这么个言官更有把握平息叛乱。
但在冷眼看了好一阵,发现同殿为臣者都没有去山西的意思后,他就再忍不住,当即站了出来。面对万历有些疑惑的询问,钟裕也不慌张,如实道:“臣乃是山西人,对那儿的环境极其熟悉。而且,臣少年时也曾想过披盔顶甲为国守边,更因此读过不少兵书。只是后来因为身体原因,才没有走上从军这条路,最终弃武从文,考中进士。
“臣这一生,都以未能于边地报效朝廷为憾。今日既有这等机会,臣又身为山西籍官员,就断没有坐视的道理!”
这一席话铿锵有力,既表明了心迹也回答了皇帝的问题,直听得万历精神便是一振。与此同时,其他那些同样是山西出身的官员这时候却神色略显尴尬。人就是怕比,钟裕这么一说话,很容易就把他们给比了下去,显得他们不够忠君,更不为家乡着想一般。
少年皇帝万历可没有想得那么深远,听完钟裕的这番话后,便赞了个好字:“钟卿能于此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确不愧是我大明的忠臣,朕心甚慰。你……”就在他准备就此敲定由钟裕为钦差前往山西平定叛乱,查明兵变根由时,突然一眼瞥见了离自己并不太远的张居正,便又改了口:“张师傅,你以为钟卿可还能用吗?”这就是如今万历的处境了,大事几乎都要先征询张居正的意见。
其实张居正并不是太看好钟裕来担当此重任。因为他很清楚,山西那边的水-很深,一般文臣去了根本压不住那些地方豪强和军中将领势力。到时候平息叛乱或许不难,但想要就此打开整顿军队的契机可就不容易了。
但转念一想,张居正又觉得派钟裕去总好过让那些心不甘情不愿的官员去山西。至少从他的言辞里可以看出他是想去那儿做一番事业的。即便不能破开那里的黑幕,也有一定的震慑作用,为今后整顿军队开个好头。军中弊端早已积重难返,可不是短短时日里就能解决的。
有此考虑后,张居正便也和皇帝有了一样的决定。只见他微一欠身道:“陛下,臣以为钟裕确实是个不错的人选,由他为首前往山西平乱必能成事。不过……”
见张居正难得地没有反对自己的看法,万历心里自然是大受鼓舞。但一听他还有转折,小皇帝的心就又一次提了起来:“张师傅还有什么顾虑吗?”
“臣以为只以钟裕一个文臣前往山西终究有些不妥,那儿多是粗鲁不文的武将,让钟御史与他们打交道却难了些。所以若想成事,朝廷就必须派出一个能力出众的武官辅佐于钟御史,如此文武联合,才能事半功倍。”张居正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确实比万历要老成得多。
万历一愣,面上便露出了羞赧之色来。自己确实太急切了些,事情没有能考虑周全,这一点上自己确实离张师傅还太远。但在羞意一去后,他心里就是一动:“武官……他会是个合适的人选吗?”
万历少年心性,一旦有了主意也不会藏着,便道:“张师傅提到还需要一个武官辅佐钟卿,朕倒是想到了一个可用之人。”
“哦?却不知陛下属意的是哪位武官,他可在殿上吗?”张居正一愣,自己都没有想出合适人选,小皇帝竟想出了吗?其实他本来是把主意都打到了谭纶身上,只是落了空,才一时没能想出备选方案来。
万历这时的心情不觉有些紧张,在犹豫了一下后才道;“朕以为锦衣卫千户杨震就是个合适的人选。他无论个人勇武还是头脑,以及对朝廷的忠贞都无可挑剔。而且,他还是武官出身,足以和寻常将领交往而没有隔阂。不知张师傅以为如何?”
“嗯?”张居正还没有做出反应呢,站在万历侧后方的冯保已皱起眉头来:“怎么陛下对杨震竟如此念念不忘?好不容易把他从宫里赶出去了,这也过了好几个月了,本以为陛下少年心性早把他抛到了脑后,怎的今天又提起他来?”
虽然冯保对皇帝的这一安排心里大为不满,但他身为一个内宦,即便权力极大,在这等廷议的场合里还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所以即便他心里急切想否决,却也做不到,只能把希望寄托到盟友张居正的身上了。
张居正也有些愣怔,没想到皇帝竟会提出杨震这个人选来。但在仔细考虑之后,他又觉着或许此人还真能一用呢。之前杨震在短时间里查明元宵节火灾真相一事就让他印象深刻,觉着这个人还是有些才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