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久别重逢,再见双儿(2 / 2)

尽管如此,李长歌还是敏锐地察觉到双儿的身子已经开始长开,个子也长高了不少。

曾经那个青涩的小女孩,如今正逐渐朝着成熟的方向蜕变。

她的身形越发婀娜多姿、柔美动人,宛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李长歌忍不住轻轻抬起手,用食指刮了一下双儿那小巧而秀气的琼鼻,眼中满是宠溺与疼惜。

他柔声笑道:“双儿啊,你看看你,都瘦成这样了,是不是日日夜夜都在思念和牵挂着我,以至于连饭都没有好好吃呀?”

听到这话,双儿的脸颊瞬间变得滚烫无比,仿佛熟透的苹果一般。

她羞涩地将头贴在李长歌温暖宽阔的胸膛上,心里像是有一只小鹿在乱撞。

她支支吾吾地想要开口否认,告诉李长歌并不是那样的,可是话到嘴边,却怎么也张不开嘴去否定自己内心深处那份真实的情感。

两人紧紧地搂抱在一起,享受着这难得的温馨时刻。

他们互相倾诉着分别以来各自所经历的点点滴滴……

相比李长歌的波澜起伏,双儿的经历就要平淡许多。

许久之后,李长歌对双儿说道:“双儿,皇上命我去五台山当住持,明日出发,你明早换上男装,跟我一起去吧。”

闻言,双儿连连点头,憔悴的容貌多几分血色。

两人约定好明日卯时在少林寺山下的岔路口汇合后,李长歌在双儿依依不舍的目光中挥手离去。

等他回寺后,众侍卫告辞离去,李长歌回到禅房环顾这住了一个月多的房间,心中慷慨颇多。

次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刚刚划破天际,将天空染成淡淡的鱼肚白时,整个世界仿佛还沉浸在甜美的睡梦中。

李长歌等人却早已起身收拾妥当,带着三十六名僧人一同来到了方丈所在之处,准备向其辞行后下山。

只见李长歌身着一袭素净的僧袍,身姿挺拔如松,眉宇间透着一股坚毅和蓬勃朝气。

他身后的三十六名僧人亦是个个精神抖擞,步伐整齐划一。

就在这时,一个身影出现在不远处的路边。

定睛一看,原来是双儿,此刻的她已然换上了一身男儿装扮,显得英姿飒爽、别具风采。

远远地,李长歌便瞧见了双儿的身影,心中不禁一阵欢喜,连忙开心地朝着她用力挥起手来。

为了不让众僧生疑,李长歌赶忙随意编造了一个借口,向大家简单解释了一番。

随后,他便与双儿会合,一同踏上了前往五台山的征程。

这一路之上,众人皆是埋头匆匆赶路,气氛略显沉闷。

毕竟这群和尚平日里一心修行,不善言辞,彼此之间也没有太多可供闲聊的话题。

就这样,经过数日的奔波劳累,他们终于抵达了五台山脚下。

正当众人准备迈步上山之时,忽然前方有四道人影快步迎来。

待走近一看,原来是四名僧人。为首的是一名面容慈祥的老僧,只见他双手合十,微微躬身施礼,开口问道:“众位可是从少林寺而来的师父们?”

李长歌轻点了下头,表示默认。

那老僧随即目光移至李长歌身上,上下打量一番后说道:“想必您就是法名上晦下明的禅师吧?”

李长歌心头一动,暗自揣测着眼前这名老僧是否知晓自己此行乃是受皇帝所托,但表面上依旧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

只见那四名僧人齐刷刷低头行礼。

那老僧喜道:“得知禅师前来住持清凉,众僧侣喜不自胜,已在山下等候多时了。”

李长歌来清凉当住持,那原住持澄光便回归少林,在他未来之前由老僧法胜暂代住持。

另外康熙还差人颁了密旨给法胜,等李长歌等人来之后,即刻交接,而他则去长安慈云寺任住持。

长安慈云寺可比清凉寺名气大许多,规模也更加宏大,面对这样的好事,法胜欢喜的很,自收到密旨后,便派了四名僧人守在五台山下守着,确保可以第一时间接到人。

上了清凉寺,李长歌等人还没喘口气,法胜便迫不及待地开始进行交接之礼。

寺内众僧尽皆来参见,除了玉林、行痴和行巅三僧。

法胜次日下山,西去长安。

李长歌便是清凉寺的一寺之主了。

好在各种各样繁琐复杂的仪节规矩都有澄观等经验丰富的随行僧在一旁耐心地指点着,这让他这位中途才踏入佛门的和尚在担当起方丈一职时,竟也能做得像模像样,挑不出什么大的差错。

想当初,李长歌与双儿齐心协力共同守护住了清凉寺,成功化解了清凉寺所面临的巨大危机,更是拯救了众多僧侣的生命。

这一切,在场的所有僧人可都是亲眼所见,铭记于心呢。

所以此时此刻,当大家再次见到李长歌突然剃发出家,并且摇身一变成为了清凉寺的新一任住持之时,竟然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出反对意见或者表示质疑。

相反,他们对于李长歌那可是打心眼里感到服气和敬佩啊!

李长歌十分细心地将双儿安排住进了她以前常住的那间厢房里,这样一来,要是有事想要找她也会比较方便快捷一些。

而他自己肩负着至关重要的使命——保护顺治皇帝的人身安全。

现在好不容易稍微空闲下来一点时间,于是他赶忙去找执事僧打听一下情况。

经过一番询问之后,终于从执事僧口中得知自从他离开以后,行痴大师和行巅大师就一同前往了后山的修行之地,也就是玉林大师居住的那座幽静清雅的竹屋。

闻言,李长歌便也不打算去打扰了,让他们自在清修反而更合他们心意。

但顺治的安全也要考虑,便找澄心大师商议后,命人在距竹屋半里外的东西南北四方,各结一座茅庐,派八名少林僧轮流在茅庐当值。

并安排寺内僧侣每日去给少林僧送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