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至止二十有二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
不说时,饱含着热情的年轻人面前,一篇锦绣文章,跃然出现在纸张之上,生动的表现了可歌可泣的故事,表现了每一个主角那强烈的精神。
“可歌可泣,可悲哉!”
看着这凝聚出自己一身才华锦绣的文章,年轻士子不由得对自己感到深深的钦佩,不由得高高饮起一壶浊酒,装若疯癫的呼喊道。
“好!好!好!西铭先生这篇文章果然不同凡响!我相信这篇文章放出来,咱们苏州城无数的士人举子,生员读书人一定会被五位大人士事迹所感染!我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争先恐后的学习五位先生!”
“是啊!廷枢说的不错,如今王道崩坍,朝不朝,商不商。我说难听点,咱们当今圣上就是被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所左右!黄立极,刘鸿训这些妄居中枢,荼毒朝堂……上不能正君,下不能辅臣,如此佞臣妄居朝堂之上,大明可危矣!今西铭先生这一篇文章横空出世,名为悼念五位为国蒙冤而死的先贤,号召我辈士子学习这些大人的精神。可更深层次乃是直言进谏,是为了匡扶朝政。”
听着这一声声恭维,状若疯癫的年轻士子也是害羞的抿嘴笑了笑。
这年轻士子不是旁人,乃是被学者称为天如先生的张溥。
张溥苏州太仓人,十五岁没了父亲,跟随老母住在西铭。奋力苦学了好多年,结果一事无成,并未取得半点功名。可张溥和苏州地区所产生的其他官僚读书人一样,空谈虚浮,整天便是结交好友,探讨时政。
天启四年一心报负国家的张溥和好友张彩等人建立了文社,
并在天启六年创作出了他这一生的巅峰之作,五人墓碑记。天启身死,东林重新掌权,而后这个张大人,得以以蒙恩入太学,并且在崇祯四年,东林权势最盛之时,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
纵观张溥的这一生,穷苦出身,可却最终攀附到了东林党这棵大树,而后得以平步青云。创立复社,门生弟子广布天下,也算是一个英雄人物。
身旁好友的夸赞,可并没有让张溥迷了心智。作为一个苦出身的孩子,张溥更加迷恋权利,更加渴望功成名就。这一篇看起来气势磅礴,内蕴深沉的文章,实则不过投名状罢了。
“两位贤弟实在过度恭维在下了。论文章我不如张彩,论才情我不如廷枢,我能写下这篇文章,实在乃是侥幸罢了。”
“不过二位贤弟,如今正如所言君不君,臣不臣。我东林先贤,虽身死,可道未消。后而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咱们的师承一家可更得继往圣继学,为我大明开一方太平才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