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隋文帝(2 / 2)

杨坚多次推辞,只接受了王爵和十郡封地。

周静帝大定元年(公元581年),杨坚接受九锡之礼,后周静帝下诏禅让帝位,杨坚三次推辞后接受。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杨坚从相府着常服入临光殿按礼制即皇帝位,定国号隋,改年号开皇,追尊父亲杨忠为武元皇帝,母亲吕氏为元明皇后,立王后独孤氏为皇后,王太子杨勇为皇太子。

五月二十三日,原北周皇帝、介国公宇文阐去世,杨坚在朝堂为其举行哀礼,谥号静帝。

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隋文帝下诏称暂居前代宫殿,后王公大臣劝其建新都,于是他命左仆射高赹、将作大匠刘龙、巨鹿郡公贺娄子干、太府少卿高龙叉等人在城东南龙首山修建新都,并任命营建新都的副监贺娄子干为工部尚书。

开皇三年,隋文帝迁往新都“大兴城”,并大赦天下。

开皇八年(公元588年),陈人进犯陕州,隋文帝下诏讨伐陈国,开始灭陈之战。

他扣留陈国使臣,并任命晋王杨广、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为元帅,分三路讨伐陈国。

开皇九年,贺若弼在蒋山大败陈军,活捉陈将萧摩诃,韩擒虎攻进建邺,俘虏陈叔宝,陈国被征服。

随后隋文帝派遣使者安抚岭南,收归国土,实现国家统一。

平定叛乱后,隋文帝针对国家凋敝的状况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政治上,改革吏治,建立三省六部制以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改革均田制和赋役制以减轻农民负担;

经济上,进行大索貌阅,实行输籍法以扫除隐瞒户籍的积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以方便百姓生活,尽山泽之利,免入市之税以鼓励工商业发展;

军事上,改革府兵制,实现兵民合一;文化上,开创科举,改革律法。

在这些改革措施下,隋朝政令实施效率提高,避免了官员专权,农业、工商业发展,经济快速恢复。

兵民合一节省了军费开支,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隋朝在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匈奴南侵和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之战中取得胜利,出现了短期繁荣,史称“开皇之治”。

开皇年间,全国垦田面积大幅增长,人口也飞速增加。

隋文帝晚年一改勤勉谨慎,猜忌功臣,刑罚严酷。

开皇九年,他因诬告处死功臣元谐。

开皇十年,因多次谏诤一事,他将内史令李德林贬为州刺史,之后又以“谋反”罪名处死禁军将领虞庆则、凉州总管王世积等官吏将领。

开皇十九年,因易立太子之事,他罢免贤相高颎,任用杨素为宰相。

开皇二十年,经杨广和杨素密谋,加上独孤皇后之言,皇太子杨勇被废黜,杨勇及其子被贬为庶人,晋王杨广被立为皇太子。

废立太子之事牵连大批官吏,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隋文帝病危时后悔改立太子,认为杨广品性不足以托付国之大事,独孤皇后的立嗣建议误事误国。

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文献皇后独孤氏崩于永安宫,享年五十岁,葬于泰陵。之后,宣华夫人陈氏、容华夫人蔡氏得到隋文帝的宠幸。

仁寿四年,隋文帝于仁寿宫病危,与百官辞别,不久后于仁寿宫大宝殿去世,享年六十四岁,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

其灵柩从仁寿宫出,在大兴前殿举行殡礼,后葬入泰陵,与文献皇后独孤氏同坟而异穴,允许官员或百姓进入陵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