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武则天发现后软硬兼施,使高宗打消废后念头,武则天则对上官仪怀恨在心,指使亲信许敬宗诬奏上官仪、王伏胜与李忠阴谋背叛朝廷,上官仪被逮捕入狱,和他儿子上官庭芝以及王伏胜都被处死,家财被查抄没收。
此后,高宗处理政务时,武则天都会在幕后听政,政事大小皆由她决定,她与高宗并称为“二圣”。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武则天劝说高宗封禅泰山。
按照惯例,封禅应由皇帝首先献祭,然后是公卿。
但武则天认为封禅是祭地仪式,应由太后配享,以显对后土的敬意,她自愿充当亚献。
高宗答应了她的请求。
同年十月,武则天率文武百官和随从从东都洛阳出发前往泰山封禅。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她赐爵加阶给百官。
四月,高宗和武后回到东都洛阳。
五月,魏国夫人受高宗宠爱,引起武则天憎恶。
当高宗考虑让魏国夫人担任宫廷女官时,武则天担心其威胁自身地位,便借机将毒药放入肉酱中让魏国夫人吃下,致其突然死亡,随后将罪名归咎于武惟良和武怀运,并将二人处死,还将他们的姓氏改为蝮氏。
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八月,高宗病情加重,令太子李弘于延福殿受诸司奏事。
咸亨五年(公元674年),皇后武则天奏请从岭南召回其哥哥武元爽之子武承嗣,承袭周国公的爵位,担任尚衣奉御。
同年八月,高宗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改元上元,大赦天下。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三月十三日,武则天在南山祭先蚕,规模盛大。
四月二十五日,年仅二十四岁的太子李弘去世,被追封为孝敬皇帝,葬于河南偃师的恭陵,武则天次子雍王李贤被立为太子。
同年,高宗病情加重,无法听政,曾与大臣商议将皇位禅让给武则天,但因宰相郝处俊的劝谏而搁置。
后武则天广泛招揽文人学士,如着作郎元万顷、左史刘之等,让他们撰写《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等,共一千多卷。朝廷的奏议及各部门的表疏,常秘密让他们参与裁决,以削减宰相权力,时人称这些文人为“北门学士”。
上元三年(公元676年)至上元三年(公元682年)期间,武则天任命李旦为相王,应对州獠反叛,并迁移都护府和都督府,同时处理吐蕃、朝鲜、突厥的威胁。
后武则天废太子贤为庶人,改立英王李哲为太子,期间还多次变更年号,先后为调露、永隆和永淳等。
永淳二年(公元683年),高宗前往奉天宫封禅中岳,此前武则天曾劝说,但因高宗患病而中止。
封禅后回到东都,高宗病情加重,命李显代理国政,宰相裴炎、刘齐贤、郭正一等人协助处理政务。
同年十二月,高宗在洛阳贞观殿驾崩,遗诏让太子在灵柩前即位,大臣裴炎辅佐政务,军国重大事务则由武则天参考意见后决断。
同年,太子李显即位为唐中宗,改元为弘道,大赦天下,武则天被尊为皇太后,朝廷政务由她决策,四子李轮改名为李旦,再次封为豫王。
弘道二年(公元684年)正月,武则天改年号为嗣圣,大赦天下。
唐中宗欲任命皇后韦氏的父亲韦玄贞为侍中,裴炎力谏,中宗不听,并称“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
武则天以此为借口,将中宗废为庐陵王,幽禁于别所,转而立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武则天继续临朝称制。
同年九月,徐敬业等以扶持庐陵王李显复位为名,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但很快被平定。
之后,武则天为防有人拥兵自重、叛乱割据,遂大开告密之门,规定任何人均可告密。
同时,她又先后任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酷吏掌管制狱,被其杀害的李唐宗室和朝臣不计其数。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三月,武则天以皇太后的名义直接发布诏令,进行政治改革。
她还在朝堂设置铜匦(举报箱),以收受告密文书。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为迎合武则天,伪造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白石,称是在洛水中发现,献给武则天,武则天将其命名为“宝图”,后加尊号为“圣母神皇”。
同年五月,武则天的堂侄武三思等率关中百姓九百余人上表,请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赐皇帝李旦姓武。
但李旦的坚决推辞使此事搁置。
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人上表,请武则天改国号为周,赐皇帝李旦姓武,睿宗李旦也上表自请赐姓武氏。
武则天于是在九月九日登上则天门楼,大赦天下,改唐为周,定都洛阳,正式称帝,建立武周王朝。
武则天称帝后,大开科举,创设殿试,选拔人才;重视农业,推行均田制,鼓励农桑;
军事上,她恢复安西四镇,置北庭都护府,在今甘肃、内蒙古、新疆的广大地区推广屯田,巩固了唐朝的边疆防务。
但她也崇佛修寺,劳民伤财;任用酷吏,排除异己;晚年生活奢靡,弊政渐滋。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等发动兵变,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史称“神龙政变”。
中宗恢复唐朝后,称武则天为“则天大圣皇帝”。
同年十二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开元四年(公元716年),玄宗李隆基改谥则天皇后。
天宝八载(公元749年),又加谥则天顺圣皇后,与高宗合葬乾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