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一章 小民营生(2 / 2)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019 字 3个月前

随着钟声敲响,上午两个时辰的课结束,李定国也跟着同学们前往了官学的庖厨吃饭。

官学的庖厨,实际上和后世的食堂已经差不多了。

用生铁、水泥浇筑而成的混凝土墙壁,头顶的木质横梁,外加上水泥契合的瓦片,整个庖厨足以容纳一千人同时进食。

和乡村学子带够米麦给官学不同,在集镇和城池里的官学都是收取饭钱,而大庖厨的一份饭是三文钱。

一份三文钱的饭,可以选择三个菜和一碗饭,旁边还有一个装满了青菜汤的大缸。

大半年没有吃官学的庖厨饭,李定国还有些想念。

和同学们排着队,等到他的时候,他看了一眼桌上摆着的大盆菜。

今日的庖厨菜有八个,分别是炒鸡丁、炒白菜、炒豆腐皮,炒猪肉,土豆丝,番茄炒鸡蛋,韭菜炒鸡蛋和炸鱼肉。

“我要个炒鸡丁和番茄炒鸡蛋、土豆丝。”

李定国说了一声,而桌子后面的厨子也站了起来。

他的腿有一只走路十分不正常,从空落落的裤子里可以看得出这是一条假腿。

对此,李定国已经见怪不怪了,因为整个官学庖厨里不止是他,许多厨子都是残疾之身。

他们大多都是从各处战场退役被安置的普通士卒,在这庖厨里工作,他们每个月也有六百文的月钱,对于他们这样的残疾之身来说已经十分不错了。

历代王朝,对于他们这些残疾的士卒,大多都是发一笔银子就算安置了,甚至有的连安置银都没有。

直到天启四年朱由检变法革新开始,伤残士卒才大批量的得到安置。

如他们这些人,基本都拿了一百两的抚恤银,十亩的抚恤田,并且还得到了分配的岗位。

对比那些在码头卖力一天才能赚三十文的力夫来说,他们在这里洗洗碗,做做饭就能每天赚二十文,并且寒暑假时期也是带薪休假,这份待遇算是普通士卒安置工作里比较好的工作了。

“小子看什么?不够吃?”

老兵厨子看着站在桌前愣神的李定国,笑骂了一句,而李定国也报以微笑,转身离去。

小子在明代并不是骂人的话,而是称呼晚辈,或者晚辈自称的话,因此李定国也没有必要生气。

至于他刚才愣神,是他想起了这次北伐那些伤残的将士。

李定国去过伤兵营,甚至见到了一些四十多岁的老卒。

按照他们的话来说,曾经在九边当兵的时候,谁都想着保命,因为朝廷军饷发不足不说,要是谁死伤了,那大多也得不到什么抚恤。

可是到了天启年间,齐王执政后,他们就都不“怕死”了。

这并不是说他们真的不怕死,而是他们不怕自己死后留下的问题了。

人死了,家里能拿一百抚恤银,十亩抚恤田,这些东西够家里人平平淡淡活一辈子,因此他们也没有理由怕死了。

死了,朝廷帮忙抚恤家里,活下来了,拿着斩首的赏银给家里添置新房。

毕竟都上了战场,大伙得拼了命的打赢,若是打输了,不仅全军覆没,甚至朝廷也会有危难。

朝廷有了危难,那答应的抚恤就成了问题。

因此上战场前,谁都做好了战死的准备,和曾经万历、泰昌年间的风气大有不同。

“除了齐王殿下,又有谁在乎我们这帮子泥腿子呢……”

伤兵营里那个断手老卒的话还在李定国耳边回响,渐渐地他也知道了为什么自家殿下为什么能赢得那么多人的爱戴。

与那些口口声声为了百姓的官老爷不同,殿下心里是有他们的,也是把他们当人的……

带着思考吃完了饭,李定国和同学一起带着餐盘去到了水槽区,熟练地打开了自来水的龙头,在水落下的同时,用水槽里的皂角洗干净了木质的碗筷,随后将它们放在了餐具区。

京城的自来水系统是朱由检和朱由校两人设计,工部建造的大明第一套供水设施。

这个供水工程与东西两座外城的建设共同开始,之后加入了南城、内城、皇城、宫城等京城旧城。

这工程前前后后耗时五年,共修建水池十座,砌筑隧道三十二里,水管用陶瓷、铸铁铺设,长达七十九里,可以给一百五十万人供水,可以说是世界最大的供水设施。

在朱由检新政,“以工代赈”的背景下,大明两千二百多个县城,一万四千多个集镇都被排上了自来水供水工程的名单,不过需要排队罢了。

周延儒给出的账目里,仅仅这一项工程,前前后后累计的用工最少就需要一千八百六十万人,用银一千七百万两,前后时间跨度约二十五年。

当然,如果朱由检铁了心要搞,那十年左右就能让大明所有县、镇供水成功,但目前朱由检的想法还是“以工代赈”。

说白了就是工程先列出来,哪个地方受了灾,哪个地方就可以着手修建。

这个体系下,自然有不少官员谎报灾情,得到的结果都是被流放南州。

自来水的供水工程,只是朱由检在接下来十三年“以工代赈”的背景下的其中一项工程罢了。

铁路、省道、府道、县道、乡道、城区扩建、城区改造、桥梁、水库、堤坝……

这些各种工程等着大明的灾民去完成,按照工部的估计,整体工程需要前后动用六亿多人,用银四十二亿六千两,前后跨度七十六年。

当然,这六亿人里,大部分都是重复计算的,如果真的细究,顶多也就是使用一亿工人,每个工人最少到手二十五两。

银子发下去,最终还是会通过市场经济回流到朝廷的手上,因此造成的经济支出并不多。

真正的经济支出,是各项工程修建后的后续保养、维修问题。

不过这对于朱由检来说,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中,毕竟七十六年后的大明科技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是否还存在?这是一个存疑的问题。

李定国看过不少奏疏,工部的奏疏他也知道,只不过他没想到工部居然会雇佣他们这群十一二岁的少年郎。

他的没想到,也是朱由检的没想到,而朱由检如果没想到,那自然就要询问一下工部尚书周延儒了。

不出意外的,周延儒在午后被朱由检传召,而当他来说齐王府的承运宫偏殿后,当即便对许久未见的朱由检作揖行礼。

“下官,工部尚书周延儒,参见齐王,恭请殿下安……”

“孤安。”

偏殿之中,朱由检坐在《大明天下坤舆总图》下方,背后那张四丈宽,三丈长的《大明天下坤舆总图》加上他的模样,给人一种自觉渺小的感觉。

王承恩命人端了一把椅子给周延儒,周延儒小心翼翼坐下,抬头看了一眼《大明天下坤舆总图》。

图上画的很全,尤其是标注了齐国的方位。

从图角的距离比例看来,齐国距离大明简直不要太遥远,恐怕朱由检把齐国选择在这个地方,就是为了避免日后齐国和大明冲突。

不过,从图上也能看出,如果朱家日后内部起乱,那乱的地方一定是南亚地区,而与诸藩接壤的东吁缅甸则是直接冲突地区,这也难怪朱由检要收复三宣六慰了。

“我听人说,工部的以工代赈里,有雇佣十一二岁少年的事情,这事情你知道吗?”

朱由检忽的开口询问,而周延儒也连忙回应:

“下官知道,这条政策是下官命人下发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贫苦的家庭,让少年也能再寒暑假闲暇之余承担起一部分养家的担子。”

“不过,这个政策只在寒暑假施行,其它时间都不存在。”

周延儒清楚齐王喜欢听什么话,不喜欢听什么话,喜欢看什么事,不喜欢看什么事,因为他说的话都处于朱由检喜欢的范畴。

果然,朱由检听后,语气也没有那么僵硬了,而是询问道:

“若是日后有人以少充老,该当如何?若是有百姓逼迫孩童去务工,又该如何?”

“巡查及时,一律处罚!”周延儒连忙回应。

朱由检是担心有些目光短浅的家长逼迫孩子去务工,而周延儒给出的答案是巡查,这让朱由检不是很满意。

“目前此项政策,只在有官学的地方开展,而官学又是强制性就读,因此殿下无须担心。”

周延儒补充了一句,这让朱由检态度稍缓。

缓过来后,朱由检也关心起了官学的事情,询问道:

“明年天启十二年,开设官学的省份有哪几个?官学建设如何了?”

第二更下午五点半左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