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孙权归汉(1 / 2)

周瑜见李严奔来,目光一凛,身边亲卫高呼都督快走,便转身拖住李严给周瑜争取时间。眼泛泪花一抖马缰纵马进入句容城,守城士卒在周瑜进城后,便直接将城门紧闭。

周瑜进得城来,立马登上城墙。只见自己亲兵已全部身殒,李严望着紧闭的城门,一脸懊恼的引军悻悻而去。

周瑜心如刀绞,悲从中来,但他心里很清楚,眼下绝非沉溺于悲伤的时候。只见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自己激荡的心绪,然后猛地转过身去,目光如炬地盯着守城裨将问道:“城中现今还有多少士卒?”

那裨将战战兢兢地回答道:“回都督,如今城内所剩士卒不过千余人而已……”听到这个数字,周瑜只觉得心头一沉,仿佛有千斤重担压在了身上。

然而,周瑜很快就强行让自己镇定下来。他略微沉吟片刻,果断地下达命令:“传我将军令下去,城中凡是尚有一丝力气的百姓,都要领取兵器登上城墙协助防守!”众将领命后,纷纷行动起来。

另一边,韩当与关羽正在激烈厮杀。两人你来我往,但经过长时间的缠斗,韩当逐渐体力不支。

关羽见韩当如此忠勇,心中不禁生出几分钦佩之情,于是手下留情,并未取他性命,则看准时机,猛然挥出一刀,直接将韩当拍落马下。喝令身边的亲兵上前将其捆绑起来。

不知不觉间,东方已泛起鱼肚白,战斗也渐渐地接近了尾声。经过一番清点,此役共斩杀了将近两千名江东军士兵,俘虏更是多达近四千人。还有很多江东军趁着夜色的掩护逃离了战场。

关羽望着眼前的战果,微微点了点头,随即下令让人赶紧修缮被战火摧残得破烂不堪的大营。与此同时,他还从那些投降的士卒口中获知了一个重要情报——句容城内竟然只剩下区区千余名守军!

关羽眼中闪过一抹精光,当即下达指令,将句容城四面围困不得放一人出城。紧接着,他又派人快马加鞭地将这一捷报传递给刘翊。

众将接过捷报之后,仔细阅读起来。只见他们一个个脸上都露出了欣喜的神色,整个营帐内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和热烈的讨论声。

这时,郭嘉迈步向前,对着刘翊拱手说道:“主公,我们不妨将云长的捷报射入秣陵城内。同时,每天派遣一些士兵到城下去高声呼喊捷报的内容。

如此一来,必然能够动摇敌军的军心,使其斗志瓦解。相信不用多久,秣陵城就会不攻自破!”

众将听了郭嘉的这番话,纷纷表示赞同地点头称是。刘翊觉得此计甚妙,当即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并立刻命令箭术精湛的黄忠将捷报绑在箭矢之上,朝着秣陵城中射去。

此外,他还特意嘱咐马超率领一队人马前往城下,大声向城内的敌军宣读捷报的详细内容。

城中的孙权正在府中商议军情,突然一名亲兵匆匆忙忙地跑进来,呈上了一份刚刚从城外射进来的捷报。孙权展开一看,脸色瞬间变得如同灰土一般苍白。

一旁的张昭见状,急忙凑过来查看。当他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心中也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力感涌上心头。

原本以为凭借着坚固的城池和充足的兵力,可以坚守一段时间,但如今看来,局势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利了。

张昭沉思良久,缓缓开口对孙权说:“主公,如今之势,实难再战。刘翊势大,我等若再僵持,恐玉石俱焚。”

孙权怒目而视:“公言何意?欲劝我降否?”张昭面无惧色:“主公明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暂降以保军民,日后再图大业。”

孙权紧攥双拳,内心挣扎不已。此时,孙邵冲进屋内,大声道:“主公不可听信子布之言。我江东儿郎岂有轻易言降之理?虽处困境,然胜负未定。”

孙权眼睛一亮,似看到希望。张昭见状又上前两步苦口婆心地对孙权进行劝导,然而,孙权内心十分纠结,尽管已经思考了数日之久,却仍然无法下定决心。

就在这关键时刻,秣陵城中的局势愈发紧张起来,人心惶惶,动荡不安。张昭心急如焚地再次前来面见孙权,忧心忡忡地将城中人心浮动的状况一五一十地告知于他。

接着,张昭冷静地为孙权剖析当前的形势:“主公,如今城中局势不稳,倘若有将领心怀不轨,暗中打开城门放行刘翊大军入城,那此人为刘翊立下大功,或许能够得以封侯拜相;但主公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