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华严经》第二十三卷(白话译文)兜率宫中偈赞品(2 / 2)

无量国土中,导师兴于世(在无量的国土中,导师出现于世间)

随其愿力故,普应于十方(随其愿力的缘故,普遍应现于十方)

这时,离垢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如来大智光,普净诸世间(如来的伟大智慧之光,普遍净化了整个世间)

世间既净已,开示诸佛法(世间既然被净化了,就开示了诸佛的法门)

设有人欲见,众生数等佛(如果有众生想要见到,与众生数目相等的佛)

靡不应其心,而实无来处(没有不随顺其心愿的,但实际上没有来处)

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以佛为境界,专心一意地不断忆念)

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这样的人能够见到佛,其数量与心相等)

成就白净法,具足诸功德(成就了清净的法,具足了种种功德)

彼于一切智,专念心不舍(他对于一切智,专心一意地不舍)

导师为众生,如应演说法(导师为了众生,如理如法地演说佛法)

随于可化处,普现最胜身(随着能够教化的处所,普遍显现最殊胜的身相)

佛身及世间,一切皆无我(佛身及世间的一切,都是无我的)

悟此成正觉,复为众生说(觉悟这一点成就正觉,再为众生解说)

一切人师子,无量自在力(一切人中的师子,拥有无量的自在力)

示现念等身,其身各不同(示现与念等同的身相,这些身相各不相同)

世间如是身,诸佛身亦然(世间是这样的身相,诸佛的身相也是如此)

了知其自性,是则说名佛(了知其自性的人,这就称为佛)

如来普知见,明了一切法(如来普遍知晓,明了一切法)

佛法及菩提,二俱不可得(佛法和菩提,二者都是不可得的)

导师无来去,亦复无所住(导师没有来去,也没有所住的地方)

远离诸颠倒,是名等正觉(远离了一切颠倒,这就称为等正觉)

这时,星宿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如来无所住,普住一切刹(如来没有固定所住之处,却遍住一切刹土)

一切土皆往,一切处咸见(一切刹土都前往,每一处都能见到)

佛随众生心,普现一切身(佛随顺众生的心,普遍显现各种身相)

成道转法轮,及以般涅盘(成就了道并转动法轮,以及进入般涅盘)

众生妄分别,是佛是世界(众生虚妄地分别什么是佛,什么是世界)

了达法诸佛不思议,谁能思议佛(诸佛是不可思议的,谁能思议佛呢?)

谁能见正觉?谁能现最胜(谁能见到正觉?谁能显现最殊胜的身相?)

一切法皆如,诸佛境亦然(一切法都是如此,诸佛的境界也是如此)

乃至无一法,如中有生灭(乃至没有一法,在如中会有生灭)

性者,无佛无世界(彻底了悟法性的,既无佛也无世界)

如来普现前,令众生信喜(如来普遍现前,使众生生起信心与欢喜)

佛体不可得,彼亦无所见(佛的本体不可得,见到的那个也是不可得)

若能于世间,远离一切着(如果能在世间,远离一切执着)

无碍心欢喜,于法得开悟(无障碍的心生欢喜,在法上得到开悟)

神力之所现,即此说名佛(神通力所显现的,就是所说的佛)

三世一切时,求悉无所有(在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时,寻求都是空无所有)

若能如是知,心意及诸法(如果能这样知道,心、意及诸法)

一切悉知见,疾得成如来(一切都能了知,很快就能成就如来)

言语中显示,一切佛自在(在言语中显示,一切佛的自在)

正觉超语言,假以语言说(正觉超越语言,但借由语言来表达)

这时,法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宁可恒具受,一切世间苦(宁愿永远承受,一切世间的苦难)

终不远如来,不睹自在力(也不远离如来,不见如来的自在力)

若有诸众生,未发菩提心(如果有众生,还没有发起菩提心)

一得闻佛名,决定成菩提(一旦听闻到佛的名字,决定会成就菩提)

若有智慧人,一念发道心(如果有智慧的人,一念之间发起道心)

必成无上尊,慎莫生疑惑(必定会成为无上至尊,切莫生起疑惑)

如来自在力,无量劫难遇(如来的自在力,无量劫中难以遇到)

若生一念信,速登无上道(如果生起一念的信心,迅速登上无上道)

设于念念中,供养无量佛(假设在每一念中,供养无量的佛)

未知真实法,不名为供养(如果不知道真实法,这不叫作供养)

若闻如是法,诸佛从此生(如果听闻这样的法,诸佛由此而生)

虽经无量苦,不舍菩提行(虽然历经无量的苦难,也不舍弃菩提行)

一闻大智慧,诸佛所入法(一听闻大智慧,就是诸佛所进入的法门)

普于法界中,成三世导师(普遍在法界中,成为三世的导师)

虽尽未来际,遍游诸佛刹(虽然穷尽未来,遍游诸佛刹土)

不求此妙法,终不成菩提(如果不寻求这奇妙的法门,终究不能成就菩提)

众生无始来,生死久流转(众生自无始以来,在生死中长久流转)

不了真实法,诸佛故兴世(不明白真实法,诸佛因此出现于世间)

诸法不可坏,亦无能坏者(诸法是不可破坏的,也没有能破坏它们的)

自在大光明,普示于世间(自在的大光明,普遍示现于世间)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一

在那个时候,金刚幢菩萨依靠佛的神力,进入了菩萨智光三昧。进入这个三昧之后,在十方各超过十万佛刹微尘数的世界之外,又有十万佛刹微尘数的佛陀,他们都有同一个名号,叫做金刚幢,他们出现在金刚幢菩萨的面前,一起称赞说:“善哉!善哉!善男子!你能够进入这个菩萨智光三昧。善男子!这是因为十方各十万佛刹微尘数的佛陀神力共同加持你,也是因为毗卢遮那如来过去的愿力、威神之力,以及你智慧清净,诸菩萨善根增胜,使你进入这个三昧并演说法则;为了让诸菩萨得到清净无畏,具备无碍辩才,进入无碍智慧之地,安住在一切智慧的大心,成就无尽的善根,满足无碍的白法,进入普门法界,展现一切佛的神力,保持前际念智不断,得到一切佛的护持诸根,以无量的法门广泛讲述众多法则,听到的都能理解、记忆并不忘,集合所有菩萨的善根,成就出世助道,不断一切智慧,开发大愿,解释实义,了解法界,使所有菩萨都欢喜,修习所有佛的平等善根,护持所有如来的种性,所说的是:演说诸菩萨十回向。佛子!你应当依靠佛的威神之力来演说这个法,得到佛的护念,安住在佛的家中,增加出世的功德,得到陀罗尼的光明,进入无障碍的佛法,大光普照法界,集合无过失的净法,安住在广大智慧的境界,得到无障碍的法光。”

在那个时候,所有佛陀都用右手摩金刚幢菩萨的头顶。金刚幢菩萨得到摩顶后,就从定中起来,告诉所有菩萨说: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不可思议的大愿,充满整个法界,普遍能够救护所有众生,所说的是:修学过去、未来、现在的所有佛的回向。佛子!菩萨摩诃萨的回向有几种?佛子!菩萨摩诃萨的回向有十种,三世诸佛都共同演说。哪十种呢?第一是救护所有众生,离开众生相的回向;第二是不坏的回向;第三是等同于所有佛陀的回向;第四是到所有地方的回向;第五是无尽功德藏的回向;第六是进入所有平等善根的回向;第七是等同于随顺所有众生的回向;第八是真如相的回向;第九是没有束缚没有附着的解脱回向;第十是进入法界无量的回向。佛子!这就是菩萨摩诃萨的十种回向,过去、未来、现在的诸佛,已经说了、将会说、现在正在说。”

佛子们!菩萨摩诃萨怎样通过修行来救护所有众生,并使他们摆脱众生相的回向呢?

佛子们!这位菩萨摩诃萨修行布施波罗蜜,净化戒律波罗蜜,修炼忍辱波罗蜜,发起精进波罗蜜,进入禅定波罗蜜,安住于般若波罗蜜,培养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等无量善根。在修行这些善根时,菩萨这样想:“愿这些善根能够普遍地利益所有众生,使他们得到清净,达到究竟的境界,永远摆脱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等无量的苦恼。”菩萨摩诃萨在种下善根时,这样回向:“我要为所有众生提供庇护,使他们免受一切苦难;为所有众生提供保护,使他们能够解脱所有的烦恼;为所有众生提供归宿,使他们能够摆脱所有的恐惧;为所有众生指引方向,使他们能够达到一切智慧;为所有众生提供安宁,使他们能够达到最终的安稳之地;为所有众生提供光明,使他们能够用智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为所有众生提供火炬,照亮他们的道路,驱散无明的黑暗;为所有众生提供灯塔,引导他们走向最终的清净之地;为所有众生提供指导,引导他们进入真实的法;为所有众生提供大指导,赋予他们无碍的大智慧。”

佛子们!菩萨摩诃萨以这样的方式回向所有善根,平等地利益所有众生,使他们最终都能获得一切智慧。

佛子们!菩萨摩诃萨对非亲友的守护和回向,与对亲友的守护和回向没有区别。为什么呢?因为菩萨摩诃萨已经进入了所有法的平等性,不对众生产生任何非亲友的念头。即使有众生对菩萨产生怨恨和伤害的心,菩萨仍然用慈悲的眼光看待他们,永远不会愤怒。菩萨普遍成为众生的善知识,讲述正法,引导他们修行。就像大海一样,所有的毒素都不能改变它。菩萨也是这样,面对所有愚昧、无智慧、不知恩图报、愤怒顽劣、傲慢自大、心盲、不认识善法等恶众生的种种逼迫和烦恼,都不会被扰乱。

就像太阳神出现在世间,不会因为有生来失明的人看不见它就隐藏起来;也不会因为乾闼婆城、阿修罗的手、阎浮提的树木、高山、深谷、尘雾、烟雾等遮挡就隐藏起来;也不会因为季节的变化就隐藏起来。菩萨摩诃萨也是这样,拥有大福德,心胸深远,正念观察,永不退缩;为了达到究竟的功德和智慧,对最胜的法产生渴望;法光普照,看到一切义;在所有法门中,智慧自在;总是为了利益所有众生而修行善法,从不放弃任何一个众生;不会因为众生本性恶劣、持有邪见、愤怒和难以调伏,就放弃他们,不修行回向;只是用菩萨的大愿甲胄来装饰自己,永远救护众生,永不退缩;不会因为众生不知道感恩,就退缩菩萨的修行,放弃菩提道;不会因为和凡愚在一起,就放弃所有如实的善根;不会因为众生频繁犯错,难以忍受,就对他们产生疲倦的心。

为什么呢?就像太阳神出现在世间,并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原因。菩萨摩诃萨也是这样,不仅仅是为了一个众生而修行善根,回向无上正等正觉;而是为了普遍救护所有众生而修行善根,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同样,不仅仅是为了净化一个佛刹,不仅仅是为了信仰一个佛,不仅仅是为了见到一个佛,不仅仅是为了理解一个法,发起大智愿,回向无上正等正觉;而是为了普遍净化所有佛刹,普遍信仰所有佛陀,普遍侍奉供养所有佛陀,普遍理解所有佛法,发起大愿,修行所有善根,回向无上正等正觉。

佛子们!菩萨摩诃萨以佛法为依托,发起广大心、坚定不移的心,在无量的劫数中修集稀有难得的心宝,与所有佛陀完全平等。菩萨这样观察各种善根,信心纯净,大悲坚定不移,以深邃的心、欢喜的心、清净的心,最高胜的心、柔软的心、慈悲的心、怜悯的心、保护的心、利益的心、安乐的心,真诚地为所有众生回向,不仅仅是口头上说说而已。

佛子们!当菩萨摩诃萨用各种善根进行回向时,他们会这样想:“愿我的善根使所有生命形态的众生、所有众生都得到清净;功德圆满,坚不可摧,永无穷尽;永远受到尊重,保持正念不忘记;获得决定性的智慧,拥有无量的智慧;身、口、意的行为,所有功德,都达到圆满和庄严。”

他们还会这样想:“愿这些善根让所有众生都能侍奉和供养所有佛陀,没有人空手而归;在佛陀面前,信仰纯净不受损;听到正法,消除所有疑惑,记住不忘,按照所说的去修行;在如来面前,心生恭敬,身体行为清净,安住在无量广大的善根中;永远摆脱贫穷,拥有满足的七种财富;在佛陀面前,总是跟随学习,成就无量的美妙善根,平等地理解,安住在所有智慧中,用无障碍的眼光看待众生;身体装饰着各种相,没有瑕疵;言语纯净美妙,功德圆满,各种根性被驯服,拥有十力,善良的心得到满足,不依赖任何事物。”

愿所有众生普遍获得佛的快乐,得到无量的住所,安住在佛陀所住的地方。

佛子们!菩萨摩诃萨看到众生造作恶业,遭受重大的痛苦;因为这些障碍,他们看不见佛,听不到法,不认识僧团。菩萨于是这样想:“我应当在那些恶道中,代替众生承受各种苦难,让他们得到解脱。”当菩萨这样承受痛苦时,他们变得更加勤奋,不放弃、不逃避、不惊慌、不害怕、不退缩、不胆怯,从不感到疲倦。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决心承担所有众生的重担,让他们得到解脱。

菩萨那时会这样想:“所有众生在生、老、病、死等所有苦难中,随着业力流转,持有邪见,没有智慧,丧失了所有善法,我应当救度他们,让他们逃脱。”还有,众生被爱欲所纠缠,被愚痴所覆盖,沉溺于所有的存在,紧追不舍,进入苦难的牢笼,做魔鬼的行为,福德和智慧都耗尽了,总是充满疑惑,看不见安全的地方,不知道如何逃脱,沉沦在生死轮回中,永远被各种苦难所淹没。菩萨看到这些,生起大悲心、大利益心,希望所有众生都能得到解脱,用所有的善根进行回向,用广大的心进行回向,就像三世菩萨所修行的回向,就像大回向经中所说的回向,愿所有众生普遍得到清净,最终成就一切智慧。

他们还会这样想:“我的修行,是为了让所有众生都能成为无上的智慧之王,不是为自己寻求解脱,而是为了救济所有众生,让他们都得到智慧之心,渡过生死之流,摆脱所有苦难。”他们还会这样想:“我应当为所有众生承受所有的苦难,让他们从无量的生死和重大苦难的深渊中走出来。我应当为所有众生,在所有世界的所有恶道中,在未来的劫数中,承受所有的苦难,然而总是为众生勤奋地修习善根。为什么呢?我宁愿独自承受这些苦难,也不愿意让众生堕入地狱。我将在那些地狱、畜生、阎罗王等危险和困难的地方,以自己的身体作为抵押,救赎所有恶道中的众生,让他们得到解脱。”

他们还会这样想:“我愿保护所有众生,永远不放弃,我说的话是诚实的,没有虚假。为什么呢?我为了救度所有众生发起了菩提心,不是为自己寻求无上道,也不是为了追求五种感官的享乐以及三有世界中的各种乐趣而修行菩提行。为什么呢?世间的欢乐无非是苦难。这些是众魔的境界,是愚蠢的人所贪恋的,是所有佛陀所责备的,所有的苦难都是由此引起的;地狱、饿鬼以及畜生、阎罗王的地方,愤怒和争斗,互相诽谤和侮辱。这些邪恶都是由于贪恋五种感官的享乐所导致的。沉溺于五种感官的享乐,远离了所有佛陀,阻碍了生天,更不用说达到无上正等正觉了!”

菩萨这样观察世间对五种感官享乐的贪恋,承受无量的苦难,最终不是为了那些五种感官的享乐,而是为了寻求无上菩提,修行菩萨道;只是为了使所有众生安乐,发起心修行,实现大愿,切断众生的所有苦难之网,让他们得到解脱。

佛子们!菩萨摩诃萨这样想:“我要用我的善根这样回向,让所有众生得到最终的快乐、真正的利益、不受干扰的快乐、平静的快乐、不依赖任何事物的快乐、不动摇的快乐、无量的快乐、不放弃的快乐、不灭的快乐、一切智慧的快乐。”他们还这样想:“我要成为所有众生的引导者,成为他们的领袖和士兵,手持大智慧的火炬,指引他们走向安全的道路,让他们远离危险,用善良的手段让他们理解真正的意义;在生死的海洋中,我要成为所有智慧的熟练船夫,帮助众生渡到对岸。”

佛子们!菩萨摩诃萨用各种善根这样回向,也就是说:“我要根据需要来救护所有众生,让他们从生死中解脱,侍奉和供养所有佛陀,获得无障碍的一切智慧,远离所有恶魔,远离不良的朋友,接近所有菩萨的好朋友,消除所有过错,完成纯净的业力,拥有菩萨的广大愿望和无量的善根。”

佛子们!菩萨摩诃萨用各种善根正确回向后,这样想:“不是因为四天下的众生多,太阳才多日出现;但是太阳一出来,就能照亮所有众生。另外,众生不是因为自己的光明才知道有昼夜,四处游走和观察,进行各种工作;都是因为太阳神的出现,才完成了这些事情,但是那个太阳只是唯一的,没有第二个。”

菩萨摩诃萨也是这样,当他们收集善根进行回向时,这样想:“那些众生不能自救,怎么能救别人?只有我一个人,有志向,没有伙伴,收集善根这样回向。也就是说:为了广泛地救度所有众生,普遍地照亮所有众生,指导所有众生,启迪所有众生,照顾所有众生,接受所有众生,成就所有众生,让所有众生感到快乐,让所有众生感到愉悦,让所有众生消除疑惑。”

佛子们!菩萨摩诃萨还这样想:“我应该像太阳一样,普遍地照亮一切,不寻求回报。众生有恶,我都能包容,永远不会因为这个放弃我的誓言;不会因为一个众生的恶,就放弃所有众生。但是我会勤奋地修习善根进行回向,让所有众生都得到安乐;善根虽然少,但普遍地包含所有众生,以快乐的心情广泛地回向。如果有善根,不愿意为所有众生带来好处,那就不叫回向;随着一个善根,普遍地以众生为所缘,才叫回向。把众生安置在没有执着的法性中回向,看到众生的本性不动摇、不转动回向,在回向中没有依赖、没有取得回向,不取得善根的相回向,不分别业报的本质回向,不执着于五蕴的相回向,不破坏五蕴的相回向,不取得业回向,不求回报回向,不染因缘回向,不分别因缘所起的回向,不着名称回向,不执着于地点回向,不执着于虚妄的法回向,不执着于众生的相、世界的相、心意的相回向,不产生心的颠倒、想的颠倒、见的颠倒回向,不执着于语言的道路回向,观察所有法的真实性回向,观察所有众生的平等相回向,用法界的印记标记所有善根回向,观察所有法脱离贪欲回向。理解所有法没有,种植善根也是这样;观察所有法没有二、没有生、没有灭,回向也是这样。用这样的善根回向,修行清净的对治法,所有的善根都完全遵循出世间的法。不做二相,不是通过业力修习一切智慧,不是离开业力回向一切智慧,一切智慧不是就是业力,但是不离开业力得到一切智慧。因为业力像光影一样清净,回报也像光影一样清净;回报像光影一样清净,一切智慧的智慧也像光影一样清净。离开我、我所所有的动荡思考和分别,这样理解,用各种善根方便地回向。”

佛子们!菩萨这样回向时,救度众生,永远不休息,不停留在法的相上;虽然知道所有法没有业力没有回报,但能够很好地产生所有的业力和回报而没有争议,这样用方便很好地修习回向。菩萨摩诃萨这样回向时,离开所有的过错,受到所有佛陀的赞扬。

佛子们!这就是菩萨摩诃萨第一救护所有众生离开众生相的回向。

在那个时候,金刚幢菩萨观察了十方所有的集会和法界,深入句子的意义,用无量的心修习优秀的行为,大悲心普遍地覆盖所有众生,不断三世如来的种类,进入所有佛的功德法藏,产生所有佛法的身体,很好地分别所有众生的心,知道他们种植的善根成熟,住在法身中展示清净的色身;依靠佛的神力,立刻说出了颂歌:

不思议劫修行道,精进坚固心无碍,(经过不可思议劫修行道,精进坚固心无障碍,)

为欲饶益群生类,常求诸佛功德法。(为了饶益众生,常常寻求诸佛的功德法。)

调御世间无等人,修治其意甚明洁,(调御世间无等人,修治心意非常明洁,)

发心普救诸含识,彼能善入回向藏。(发心普救一切含识,这样的人能善入回向藏。)

勇猛精进力具足,智慧聪达意清净,(勇猛精进力具足,智慧聪达心意清净,)

普救一切诸群生,其心堪忍不倾动。(普遍救济一切众生,其心堪忍不动摇。)

心善安住无与等,意常清净大欢悦,(心善安住无与伦比,心意常清净大欢悦,)

如是为物勤修行,譬如大地普容受。(这样为众生勤修行,犹如大地普遍容纳。)

不为自身求快乐,但欲救护诸众生,(不为自己求快乐,只愿救护众生,)

如是发起大悲心,疾得入于无碍地。(这样发起大悲心,迅速进入无碍地。)

十方一切诸世界,所有众生皆摄受,(十方一切世界,所有众生都被摄受,)

为救彼故善住心,如是修学诸回向。(为了救度他们,善住心,这样修学诸回向。)

修行布施大欣悦,护持净戒无所犯,(修行布施大欣悦,护持净戒无所犯,)

勇猛精进心不动,回向如来一切智。(勇猛精进心不动,回向如来一切智。)

其心广大无边际,忍力安住不倾动,(其心广大无边际,忍力安住不动摇,)

禅定甚深恒照了,智慧微妙难思议。(禅定甚深恒照了,智慧微妙难思议。)

十方一切世界中,具足修治清净行,(十方一切世界中,具足修治清净行,)

如是功德皆回向,为欲安乐诸含识。(这样功德皆回向,为欲安乐诸含识。)

大士勤修诸善业,无量无边不可数,(大士勤修诸善业,无量无边不可数,)

如是悉以益众生,令住难思无上智。(这样全部用来利益众生,令住难思无上智。)

普为一切众生故,不思议劫处地狱,(普遍为一切众生的缘故,不可思议劫处在地狱,)

如是曾无厌退心,勇猛决定常回向。(这样曾经无厌退心,勇猛决定常回向。)

不求色声香与味,亦不希求诸妙触,(不求色声香味,也不希求各种妙触,)

但为救度诸群生,常求无上最胜智。(只为救度众生,常求无上最胜智。)

智慧清净如虚空,修习无边大士行,(智慧清净如虚空,修习无边大士行,)

如佛所行诸行法,彼人如是常修学。(如佛所行诸行法,此人如此常修学。)

大士游行诸世界,悉能安隐诸群生,(大士游行诸世界,都能安隐诸群生,)

普使一切皆欢喜,修菩萨行无厌足。(普使一切皆欢喜,修菩萨行无厌足。)

除灭一切诸心毒,思惟修习最上智,(除灭一切诸心毒,思惟修习最上智,)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只愿众生得离苦。)

此人回向得究竟,心常清净离众毒,(此人回向得究竟,心常清净离众毒,)

三世如来所付嘱,住于无上大法城。(三世如来所付嘱,住于无上大法城。)

未曾染着于诸色,受想行识亦如是,(未曾染着于诸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其心永出于三有,所有功德尽回向。(其心永出三有,所有功德尽回向。)

佛所知见诸众生,尽皆摄取无有余,(佛所知见诸众生,尽皆摄取无有余,)

誓愿皆令得解脱,为彼修行大欢喜。(誓愿皆令得解脱,为彼修行大欢喜。)

其心念念恒安住,智慧广大无与等,(其心念念恒安住,智慧广大无与伦比,)

离痴正念常寂然,一切诸业皆清净。(离痴正念常寂然,一切诸业皆清净。)

彼诸菩萨处于世,不着内外一切法,(那些菩萨处于世,不着内外一切法,)

如风无碍行于空,大士用心亦复然。(如风无碍行于空,大士用心也是如此。)

所有身业皆清净,一切语言无过失,(所有身业皆清净,一切语言无过失,)

心常归向于如来,能令诸佛悉欢喜。(心常归向于如来,能令诸佛悉欢喜。)

十方无量诸国土,所有佛处皆往诣,(十方无量诸国土,所有佛处皆往诣,)

于中睹见大悲尊,靡不恭敬而瞻奉。(在那里见到大悲尊,无不恭敬瞻奉。)

心常清净离诸失,普入世间无所畏,(心常清净离诸失,普入世间无所畏惧,)

已住如来无上道,复为三有大法池。(已住如来无上道,又为三有的大法池。)

精勤观察一切法,随顺思惟有非有,(精勤观察一切法,随顺思惟有和非有,)

如是趣于真实理,得入甚深无诤处。(这样趋向真实理,得入甚深无诤处。)

以此修成坚固道,一切众生莫能坏,(以此修成坚固道,一切众生不能破坏,)

善能了达诸法性,普于三世无所着。(善能了达诸法性,普遍于三世无所着。)

如是回向到彼岸,普使群生离众垢,(这样回向到达彼岸,普遍使众生离众垢,)

永离一切诸所依,得入究竟无依处。(永远离开一切所依,得入究竟无依处。)

一切众生语言道,随其种类各差别,(一切众生的语言道,随其种类各不相同,)

菩萨悉能分别说,而心无着无所碍。(菩萨悉能分别解说,而心无着无所障碍。)

菩萨如是修回向,功德方便不可说,(菩萨这样修回向,功德方便不可言说,)

能令十方世界中,一切诸佛皆称叹。”(能令十方世界中,一切诸佛皆称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