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华严经》第十三卷(白话译文)光明觉品第九(2 / 2)

毕竟离着乃能见。(最终放下执着才能见到。)

众生随业种种别,(众生随各自业力有种种区别,)

十方内外难尽见,(十方内外难以完全见到,)

佛身无碍遍十方,(佛身无障碍遍布十方,)

不可尽见亦如是。(无法完全见到也是如此。)

譬如空中无量刹,(就像空中无量的世界,)

无来无去遍十方,(没有来去遍布十方,)

生成灭坏无所依,(生起灭亡没有所依,)

佛遍虚空亦如是。(佛遍布虚空也是这样。)

菩萨问明品第十

那时候,文殊师利菩萨问觉首菩萨:“佛的弟子啊!心性本质上是统一的。为什么我们却看到各种不同的差别呢?比如:有的众生趋向善趣,有的趋向恶趣;有的众生诸根完满,有的却有缺陷;有的众生受生相同,有的却不同;有的众生相貌端正,有的却丑陋;有的众生经历苦难,有的享受快乐;众生的业力与心性互不相知,心性也不理解业力;受报与业力互不相知,业力也不理解受报;心性不了解受报,受报也不了解心性;因与缘互不相知,缘也不了解因;智慧不了解境界,境界也不了解智慧。”

觉首菩萨以颂的形式回答说:

仁今问是义,为晓悟群蒙,(你现在问这个问题,是为了启发那些不明白的人,)

我如其性答,惟仁应谛听。(我会根据它的性质来回答,希望你能仔细听。)

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万事万物没有独立的作用,也没有固定的本质,)

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因此它们彼此之间互不了解。)

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比如河中的水流,急湍地向前奔流,)

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每一滴水互不知晓,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亦如大火聚,猛焰同时发,(又如一团烈火,猛烈的火焰同时燃烧,)

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每一片火焰互不知晓,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又如长风起,遇物咸鼓扇,(又如长风吹起,遇到物体都会吹拂,)

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风与物互不知晓,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又如众地界,展转因依住,(又如大地的各种物质,辗转依靠而存在,)

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它们彼此互不知晓,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眼耳鼻舌身等感官,以及心意等各种感知的根源,)

以此常流转,而无能转者。(因为这些感官而不断流转,却没有一个能转动它们的主体。)

法性本无生,示现而有生,(法性的本质是没有生起的,但显现时似乎有生起,)

是中无能现,亦无所现物。(在这个显现中既没有显现者,也没有被显现的物体。)

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眼耳鼻舌身等感官,以及心意等各种感知的根源,)

一切空无性,妄心分别有。(一切都是空无自性的,只是虚妄的心分别认为它们存在。)

如理而观察,一切皆无性,(按照道理来观察,一切都没有自性,)

法眼不思议,此见非颠倒。(用佛法的眼光来看,这种见解并不是颠倒的。)

若实若不实,若妄若非妄,(无论是真实的还是不真实的,无论是虚妄的还是非虚妄的,)

世间出世间,但有假言说。(无论是在世间的还是出世间的,都只是名义上的说法。)

文殊师利菩萨接着问财首菩萨:“佛的弟子啊!所有众生实际上都不是众生。那为什么如来根据不同的时机、命运、身体、行为、理解、言论、喜好、方便、思考和观察,来向这些众生展现自己,教化和调伏他们呢?”

财首菩萨以颂的形式回答说:

此是乐寂灭,多闻者境界,(这是乐于寂灭的境界,是多闻者的领域,)

我为仁宣说,仁今应听受。(我为你宣说,你应该聆听接受。)

分别观内身,此中谁是我,(仔细观察内心,这里面谁是真正的我,)

若能如是解,彼达我有无。(如果能这样理解,就能明白‘我’的存在与否。)

此身假安立,住处无方所,(这身体不过是暂时安立的,没有固定的住处,)

谛了是身者,于中无所着。(真正了解这身体的人,在其中不会有任何执着。)

于身善观察,一切皆明见,(善于观察身体,一切都能明了看见,)

知法皆虚妄,不起心分别。(知道一切法都是虚妄的,心中不会升起分别。)

寿命因谁起,复因谁退灭,(寿命是因为谁而起,又是因为谁而消亡,)

犹如旋火轮,初后不可知。(就像旋转的火轮,开始和结束都无法知道。)

智者能观察,一切有无常,(智者能够观察到,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

诸法空无我,永离一切相。(诸法都是空无我的,永远远离一切相状。)

众报随业生,如梦不真实,(种种的果报随着业力而生,如同梦境般不真实,)

念念常灭坏,如前后亦尔。(每个念头都在不断地生灭,前后也是如此。)

世间所见法,但以心为主,(世间所见到的一切法,都是以心为主导的,)

随解取众相,颠倒不如实。(随着各自的理解取种种相,这都是颠倒的,不符合真实。)

世间所言论,一切是分别,(世间所说的话,一切都是分别的结果,)

未曾有一法,得入于法性。(从来没有一个法能够真正进入法性的境界。)

能缘所缘力,种种法出生,(能缘和所缘的力量,使种种法产生,)

速灭不暂停,念念悉如是。(迅速地生灭不停,每个念头都是这样。)

接着,文殊师利菩萨问宝首菩萨:“佛的弟子啊!所有众生,都有四大(指地、水、火、风,构成身体的四种元素)组成,没有我,没有我所拥有的。为什么还会有遭受苦难、享受快乐,相貌端正、丑陋,内在美好、外在美好,遭受少、遭受多,或者遭受现世报应,或者遭受后世报应?然而,在法界中,没有美、没有恶。”

宝首菩萨以颂的形式回答说:

随其所行业,如是果报生,(随其所作所为,就会产生相应的果报,)

作者无所有,诸佛之所说。(但那个所谓的‘作者’其实是不存在的,这是诸佛所说的。)

譬如净明镜,随其所对质,(就像一面干净明亮的镜子,)

现像各不同,业性亦如是。(它所映照出来的影像各不相同,业力的本质也是如此。)

亦如田种子,各各不相知,(又如田里的种子,它们各自不知道对方,)

自然能出生,业性亦如是。(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业力的本质也是如此。)

又如巧幻师,在彼四衢道,(又如巧手的幻术师,在那四面通达的大道上,)

示现众色相,业性亦如是。(展示出种种色相,业力的本质也是如此。)

如机关木人,能出种种声,(就像机关控制的木偶,能够发出各种声音,)

彼无我非我,业性亦如是。(它既不是‘我’也不是‘非我’,业力的本质也是如此。)

亦如众鸟类,从[谷-禾+卵]而得出,(又如各种鸟类,从蛋中孵化出来,)

音声各不同,业性亦如是。(它们的声音各不相同,业力的本质也是如此。)

譬如胎藏中,诸根悉成就,(就像在母胎中,各种根器都得以成就,)

体相无来处,业性亦如是。(它们的形体相貌没有来源,业力的本质也是如此。)

又如在地狱,种种诸苦事,(又如在地狱中,各种痛苦的事情,)

彼悉无所从,业性亦如是。(它们并没有具体的来源,业力的本质也是如此。)

譬如转轮王,成就胜七宝,(就像转轮圣王,成就了殊胜的七宝,)

来处不可得,业性亦如是。(这些七宝的来源无法得知,业力的本质也是如此。)

又如诸世界,大火所烧然,(又如各个世界,被大火焚烧,)

此火无来处,业性亦如是。(这火并没有具体的来源,业力的本质也是如此。)”

接着,文殊师利菩萨问德首菩萨:“佛的弟子啊!如来所证悟的,仅仅是一个法。为什么却说有无量的诸法,显现无量的佛刹,教化无量的众生,发出无量的声音,示现无量的身体,了知无量的心境,展现无量的神通,普遍能够震动无量的世界,示现无量的殊胜庄严,显示无边的种种境界?而在法性中,这些差别之相,都是无法得到的。”

德首菩萨以颂的形式回答说:

佛子所问义,甚深难可了,(佛子所问的意义,非常深奥难以理解,)

智者能知此,常乐佛功德。(智者能够明白这一点,常常乐于佛陀的功德。)

譬如地性一,众生各别住,(比如大地的本质是统一的,众生各自住在上面,)

地无一异念,诸佛法如是。(大地没有分别心,佛法也是如此。)

亦如火性一,能烧一切物,(又如火的本质是统一的,能够焚烧一切物体,)

火焰无分别,诸佛法如是。(火焰没有分别心,佛法也是如此。)

亦如大海一,波涛千万异,(又如大海的本质是统一的,却能形成千差万别的波浪,)

水无种种殊,诸佛法如是。(海水本身没有种种差异,佛法也是如此。)

亦如风性一,能吹一切物,(又如风的本质是统一的,能够吹动一切物体,)

风无一异念,诸佛法如是。(风没有分别心,佛法也是如此。)

亦如大云雷,普雨一切地,(又如大云雷,普遍地降雨于大地,)

雨滴无差别,诸佛法如是。(雨滴没有差别,佛法也是如此。)

亦如地界一,能生种种芽,(又如地界是统一的,却能生出种种不同的芽,)

非地有殊异,诸佛法如是。(不是大地本身有差异,佛法也是如此。)

如日无云曀,普照于十方,(如太阳不受云层遮蔽,普照于十方,)

光明无异性,诸佛法如是。(光明没有差别性,佛法也是如此。)

亦如空中月,世间靡不见,(又如天空中的月亮,世间没有看不到它的,)

非月往其处,诸佛法如是。(不是月亮去了那些地方,佛法也是如此。)

譬如大梵王,应现满三千,(就像大梵王,应现于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前,)

其身无别异,诸佛法如是。(他的身体没有分别差异,佛法也是如此。)”

接着,文殊师利菩萨问目首菩萨:“佛的弟子啊!如来的福田是平等无异的。为什么我们看到众生布施的果报各不相同?比如:各种颜色、各种形态、各种家庭、各种根性、各种财富、各种主人、各种眷属、各种官位、各种功德、各种智慧;而佛对他们,心是平等的,没有不同的思考。”

目首菩萨以颂的形式回答说:

譬如大地一,随种各生芽,(就像大地一样,根据种子的不同生出各种芽,)

于彼无怨亲,佛福田亦然。(对它来说没有怨亲之分,佛福田也是如此。)

又如水一味,因器有差别,(又如水的味道是一样的,但因容器的不同而有差别,)

佛福田亦然,众生心故异。(佛福田也是如此,因众生心的不同而有异。)

亦如巧幻师,能令众欢喜,(又如巧手的幻术师,能让众人欢喜,)

佛福田如是,令众生敬悦。(佛福田也是如此,让众生尊敬和喜悦。)

如有才智王,能令大众喜,(如有智慧的国王,能让大众欢喜,)

佛福田如是,令众悉安乐。(佛福田也是如此,让所有众生都得到安乐。)

譬如净明镜,随色而现像,(就像清净明亮的镜子,根据颜色的不同而显现不同的影像,)

佛福田如是,随心获众报。(佛福田也是如此,根据心的不同获得不同的果报。)

如阿揭陀药,能疗一切毒,(就像阿揭陀药,能治疗一切毒素,)

佛福田如是,灭诸烦恼患。(佛福田也是如此,能消除一切烦恼的病患。)

亦如日出时,照曜于世间,(又如太阳升起时,照亮整个世间,)

佛福田如是,灭除诸黑暗。(佛福田也是如此,消除一切黑暗。)

亦如净满月,普照于大地,(又如清净圆满的月亮,普照大地,)

佛福田亦然,一切处平等。(佛福田也是如此,在一切处都是平等的。)

譬如毗蓝风,普震于大地,(就像毗蓝风,震动整个大地,)

佛福田如是,动三有众生。(佛福田也是如此,触动三有的众生。)

譬如大火起,能烧一切物,(又如大火燃起,能烧毁一切物体,)

佛福田如是,烧一切有为。(佛福田也是如此,焚烧一切有为之事。)”

接着,文殊师利菩萨问勤首菩萨:“佛的弟子啊!佛教是统一的,众生得以见到,为什么他们不能立即完全切断所有的烦恼束缚而获得解脱呢?然而,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欲界、色界、无色界,无明、贪爱,都没有差别,这便是佛教。对于众生来说,是有利益还是无利益呢?”

勤首菩萨以颂的形式回答说:

佛子善谛听,我今如实答,(佛子,请你好好听我说,我现在如实回答你,)

或有速解脱,或有难出离。(有些人能够迅速解脱,有些人则很难摆脱束缚。)

若欲求除灭,无量诸过恶,(如果你想消除无量的过失和罪恶,)

当于佛法中,勇猛常精进。(应当在佛法中勇猛地精进修行。)

譬如微少火,樵湿速令灭,(就像小小的火苗,如果柴湿了就会很快熄灭,)

于佛教法中,懈怠者亦然。(在佛法中,懈怠的人也会如此。)

如钻燧求火,未出而数息,(就像钻木取火,还没取出火就多次停下来,)

火势随止灭,懈怠者亦然。(火势会随着停止而熄灭,懈怠的人也会如此。)

如人持日珠,不以物承影,(就像有人拿着日珠,却不拿东西接住它的影子,)

火终不可得,懈怠者亦然。(最终火也得不到,懈怠的人也会如此。)

譬如赫日照,孩稚闭其目,(就像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小孩子闭上了眼睛,)

怪言何不睹,懈怠者亦然。(奇怪地说为什么看不到,懈怠的人也会如此。)

如人无手足,欲以芒草箭,(就像没有手足的人,想要用芒草做成的箭,)

遍射破大地,懈怠者亦然。(射穿大地,懈怠的人也会如此。)

如以一毛端,而取大海水,(就像用一根头发尖端去汲取大海的水,)

欲令尽干竭,懈怠者亦然。(想要让大海干涸,懈怠的人也会如此。)

又如劫火起,欲以少水灭,(又像劫末大火燃烧时,想用少量的水去扑灭,)

于佛教法中,懈怠者亦然。(在佛法中,懈怠的人也会如此。)

如有见虚空,端居不摇动,(就像有人看到虚空,静坐不动,)

而言普腾蹑,懈怠者亦然。(却说他飞腾跳跃,懈怠的人也会如此。)”

接着,文殊师利菩萨问法首菩萨:“佛的弟子啊!正如佛陀所说:‘如果有众生,能够受持正法,就能完全断除一切烦恼。’为什么还有受持正法却没有断除烦恼的人呢?他们仍然随着贪欲、愤怒、愚痴,随着傲慢、隐瞒、愤怒、仇恨、嫉妒、吝啬、欺骗、谄媚等势力所转,没有摆脱这些心态。既然能够受持佛法,为什么又会在内心行为中产生各种烦恼呢?”

法首菩萨以颂的形式回答说:

佛子善谛听,所问如实义,(佛子,请你仔细听,你所问的真实意义,)

非但以多闻,能入如来法。(不仅仅是通过多闻就能进入如来的法门。)

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就像人在水中漂流,害怕溺水却因口渴而死,)

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对于佛法不修行,仅仅多闻也是如此。)

如人设美膳,自饿而不食,(就像有人准备了美味佳肴,自己却饥饿而不吃,)

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对于佛法不修行,仅仅多闻也是如此。)

如人善方药,自疾不能救,(就像有人擅长医药,却不能治愈自己的疾病,)

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对于佛法不修行,仅仅多闻也是如此。)

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就像有人数算别人的财宝,自己却没有半分钱,)

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对于佛法不修行,仅仅多闻也是如此。)

如有生王宫,而受喂与寒,(就像有人生于王宫,却遭受饥寒交迫,)

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对于佛法不修行,仅仅多闻也是如此。)

如聋奏音乐,悦彼不自闻,(就像聋子演奏音乐,使别人愉悦自己却听不见,)

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对于佛法不修行,仅仅多闻也是如此。)

如盲缋众像,示彼不自见,(就像盲人描绘图像,给别人看自己却看不见,)

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对于佛法不修行,仅仅多闻也是如此。)

譬如海船师,而于海中死,(就像海上的船长,却在海中丧生,)

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对于佛法不修行,仅仅多闻也是如此。)

如在四衢道,广说众好事,(就像在四通八达的路上,广泛讲述各种好事,)

内自无实德,不行亦如是。(内心却没有真实的德行,不实行也是如此。)”

接着,文殊师利菩萨问智首菩萨:“佛的弟子啊!在佛法中,智慧是最重要的。为什么如来有时赞叹布施,有时赞叹持戒,有时赞叹忍辱,有时赞叹精进,有时赞叹禅定,有时赞叹智慧,有时又赞叹慈、悲、喜、舍?但最终没有一个众生是仅凭单一的法就能达到解脱,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

智首菩萨以颂的形式回答说:

这段偈颂强调了佛陀教导众生的方式和重要性,指出佛陀了解每个众生的心性和性格差异,并据此给予相应的教导。以下是这段偈颂的解释:

佛子甚希有,能知众生心,(佛子啊,这是非常稀有的,能够了解众生的心灵,)

如仁所问义,谛听我今说。(如你所问的意义,仔细听我现在要说的话。)

过去未来世,现在诸导师,(在过去、未来以及现在的所有导师之中,)

无有说一法,而得于道者。(没有只通过说教一个法门就能够获得解脱之道的人。)

佛知众生心,性分各不同,(佛陀知道众生的心,它们的天性各有不同,)

随其所应度,如是而说法。(因此按照他们各自应该被度化的方式,如此这般地说法。)

悭者为赞施,毁禁者赞戒,(对吝啬的人赞扬布施,对破坏戒律的人赞扬持戒,)

多嗔为赞忍,好懈赞精进。(对容易发怒的人赞扬忍辱,对懒惰的人赞扬精进。)

乱意赞禅定,愚痴赞智慧,(对心意散乱的人赞扬禅定,对愚痴的人赞扬智慧,)

不仁赞慈愍,怒害赞大悲。(对不仁慈的人赞扬慈悲,对愤怒和有害之心赞扬大悲。)

忧戚为赞喜,曲心赞叹舍,(对忧愁的人赞扬欢喜,对心怀曲解的人赞扬舍弃执着,)

如是次第修,渐具诸佛法。(这样依次修行,逐渐具备诸佛的所有功德。)

如先立基堵,而后造宫室,(如同先建立基础,然后建造宫殿一样,)

施戒亦复然,菩萨众行本。(布施和持戒也是这样,是菩萨众行的根本。)

譬如建城廓,为护诸人众,(如同建造城墙,是为了保护城中的众人,)

忍进亦如是,防护诸菩萨。(忍辱和精进也是如此,保护着所有的菩萨。)

譬如大力王,率土咸戴仰,(如同强大的转轮圣王,国土内的所有人都尊敬他,)

定慧亦如是,菩萨所依赖。(禅定和智慧也是如此,是菩萨所依赖的力量。)

亦如转轮王,能与一切乐,(也如同转轮圣王,能够给予所有人快乐,)

四等亦如是,与诸菩萨乐。(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也是如此,给诸菩萨带来快乐。)

这段话传达了佛教的一个核心理念,即佛法需要根据个人的情况和根器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导,并且修行是逐步积累的过程,需要从基础开始,逐步完善自己的品德和智慧。

接着,文殊师利菩萨问贤首菩萨:“佛的弟子啊!所有的佛世尊,只用一种道路,就能达到解脱。为什么现在看到所有的佛土,所有的事物,种种不同?比如世界、众生界、说法调伏、寿命、光明、神通、大众集会、教化仪式、法的存续,各有差别。没有不具备所有佛法,而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

贤首菩萨以颂的形式回答说:

文殊法常尔,法王唯一法,(文殊菩萨的法门常常如此,法王只有一个法门,)

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一切无障碍的人,通过这一条道路出生死。)

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切诸佛的身体,实际上只是一个法身,)

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一心一智慧,力量和无畏也是如此。)

如本趣菩提,所有回向心,(如原本趋向菩提时,所有的回向心,)

得如是刹土,众会及说法。(能够获得这样的刹土,众会以及说法。)

一切诸佛刹,庄严悉圆满,(一切诸佛的刹土,庄严全部圆满,)

随众生行异,如是见不同。(随着众生行为的不同,所见也就不同。)

佛刹与佛身,众会及言说,(佛刹与佛身,众会以及言说,)

如是诸佛法,众生莫能见。(这样的佛法,众生是不能见到的。)

其心已清净,诸愿皆具足,(心已经清净,所有的愿都已具足,)

如是明达人,于此乃能睹。(这样明达的人,才能在此见到。)

随众生心乐,及以业果力,(随着众生的心意喜好,以及业力的结果,)

如是见差别,此佛威神故。(所见到的差别,这是因为佛陀的威神力。)

佛刹无分别,无憎无有爱,(佛刹没有分别,没有憎恨也没有爱,)

但随众生心,如是见有殊。(只是随着众生的心,所见才有差别。)

以是于世界,所见各差别,(因此在世界上,所见到的各有差别,)

非一切如来,大仙之过咎。(并不是一切如来,大仙的过错。)

一切诸世界,所应受化者,(一切诸世界中,应该受到教化的人,)

常见人中雄,诸佛法如是。(常常见到人中的英雄,佛法就是这样。)”

接着,所有菩萨对文殊师利菩萨说:“佛的弟子啊!我们所理解的,各自已经说了。只希望您,以您卓越的辩才,详细阐述如来所有的境界!什么是佛的境界?什么是佛境界的因?什么是佛境界的度?什么是佛境界的入?什么是佛境界的智慧?什么是佛境界的法?什么是佛境界的讲述?什么是佛境界的了解?什么是佛境界的证明?什么是佛境界的显现?什么是佛境界的广阔?”

文殊师利菩萨以颂的形式回答说:

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空,(如来的深奥境界,其广阔如同虚空,)

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一切众生都能进入,但实际上并无进入之处。)

如来深境界,所有胜妙因,(如来的深奥境界,包含了一切殊胜微妙的因缘,)

亿劫常宣说,亦复不能尽。(即使经过亿万劫的宣说,也无法穷尽。)

随其心智慧,诱进咸令益,(随顺众生的心与智慧,诱导他们前进,使他们受益,)

如是度众生,诸佛之境界。(这样度化众生,正是诸佛的境界。)

世间诸国土,一切皆随入,(世间的一切国土,都可以随意进入,)

智身无有色,非彼所能见。(智慧之身无形无色,不是肉眼所能见的。)

诸佛智自在,三世无所碍,(诸佛的智慧自在无碍,贯穿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

如是慧境界,平等如虚空。(这样的智慧境界,平等如同虚空。)

法界众生界,究竟无差别,(法界与众生界,最终是没有差别的,)

一切悉了知,此是如来境。(一切都能明了知晓,这就是如来的境界。)

一切世间中,所有诸音声,(在一切世间中,所有的声音,)

佛智皆随了,亦无有分别。(佛的智慧都能随顺了知,但却没有分别心。)

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这不是识所能认识的,也不是心的境界,)

其性本清净,开示诸群生。(其本性本来清净,开示给一切众生。)

非业非烦恼,无物无住处,(这不是业也不是烦恼,没有实体也没有住处,)

无照无所行,平等行世间。(没有照耀也没有行迹,平等行于世间。)

一切众生心,普在三世中,(一切众生的心,普遍存在于三世之中,)

如来于一念,一切悉明达。(如来在一念之间,就能明了一切。)”

这时候,在娑婆世界中,所有众生的法差别、业差别、世间差别、身体差别、根性差别、受生差别、持戒的果报差别、犯戒的果报差别、国土的果报差别,凭借佛的神力,都清晰地显现出来。同样,在东方的百千亿那由他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的世界中,所有众生的法差别,直到国土果差别,都因为佛的神力,清楚地显现;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和上方、下方,也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