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武心恋进“大观园”(下)(1 / 2)

【1月22日,是我们来到希羽组研究所的第二天。

仅仅是这一天的见闻,就让我改变了原先的看法:我以为这里是桃花源,却没想到这里竟然是大观园。这一天的见识和启发比我在大学里读书的三年多时间还要多。

——武心恋,1983.1.23】

由于希羽组研究楼各办公室的房门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常开的,因此不过几分钟,秦若华就发现自己门外站着犹豫不决的武心恋。

“是武心恋同学吗?”

“是我。秦所长,我有些问题想问您。”

“进来吧,没事的。”

于是,武心恋独自走进了办公室并关上了门。

“秦所长,我有些问题想问您。第一,我在大学的同学和老师那里都没有听说过哪个研究所有像你们这样的五人会议,更多的都是党员大会,请问这是希羽组的特色吗?”

秦若华稍点头后,简单解释道:“你说的这个我们在入职手册中并没有讲。简单来说,我们这里是没有你熟悉的党支部的,但我们也有其他方式在这座位于中国的研究所内,保证党的领导。”

“希羽曾经在五人会议上有一个提案。他希望我们研究所能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除了按照规定应当保密的事项和涉及使用武装力量等特别重大或存在密级的事项之外,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必须经有至少三人在场的五人会议集体讨论作出决定。我们简称上述原则为‘三重一大’。”

武心恋对此大为震撼,她默默地在笔记本上记下后,接着问道:“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这个研究所会起名叫‘希羽组’,并且一直保留至今?你们似乎一直没有公开解释过这个问题。”

“第一,这个研究所超过九成的开支全是靠夏希羽一人的收入拉起来的。实际上是他本人靠自己的稿酬和分成用来兴办的。”

“第二,参考了外国以创始人姓名命名的通行惯例,以便外国学者理解,比如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范德比尔特大学’,以及樱国的一些科研项目的项目名称。用你们熟悉的话来说,就是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保留一些中国特色。我的回答到此为止。”

武心恋在笔记本上记下这些答复后,立刻继续提问道:“最后一个问题,我前几个月在学校里的时候,看到研究所发的不少论文,感觉频率比以前高得多,是偶然还是必然呢?”

“偶然和必然共存。除了最近才开始恢复工作的陆家义老师之外,研究所内工作了半年以上的占绝大多数,哪怕是凌艺洲也是在本专业研究多年的资深科研人员。”

“至于偶然性,也的确与我们研究所最近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有关,但这是研究所内的事,等你加入研究所后会知道的。”

为武心恋解答完最后一个问题后,秦若华向她推荐起了今天的两场讲座:“对了,陆家义老师过一会就要开讲座了,预期难度不大,你们三个一定要去听一听。另外,今天晚上会有一场关于创新方法学的讲座,我希望你们三个也都能来。”

“创新方法学?”

“对,这个方法是我、水野教授、浅野教授以及所长四个人共同摸索出的一套理论,另外也会有一些同事在近期加入到这个理论的成型过程。按照科研秘书处方面的估计,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有类似的理论,不过都处于保密状态,暂时还不太可能确认通过公开情报确认他们在这方面的探索情况。”

听秦若华介绍到这里,武心恋有些懵圈:创新方法学是什么?四个人形成一套理论?两个超级大国都有?

然而,秦若华并没有理会武心恋的想法,只是继续追问道:“武心恋同学,还有什么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