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行动迅捷(2 / 2)

“每当这时,长安城总有这般光景。”李秀妍感慨万千,李二点头道:“是啊,朝廷官员都隐居不出,即便入朝也是小心翼翼。张素,你对此有何看法?”

看来李二还没具体意识到,于是张素说:“陛下,我认为举办科举,应当以才学取人,将举荐和名声算入选拔太过荒谬。若没有真实才能,再大的名望又怎能成事?”

李秀妍插话:“话也不能这么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天赋,怎能博取名气?比如你才名远扬,正因诗句深入人心,众人服气才会如此。”

官场的科举是否也因此名声列入了考量之中?张素无语,继续讲:“陛下,微臣觉得这种作法不可取,还助涨歪风邪气。有些读书人不做学术,只想获得名人推荐,这些人得到功名又能给朝廷带来何用?”

“若这些人得官,但实际难以胜任,将会造成局面。一种可能是主动辞职让位贤才,但他们苦心备考求官,主动让位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二种是请一位能干者辅助他,这也同样困难,担心这位能者变为对手,万一陛下直接提拔该人又会如何?”

“于是只剩下最后一种选择,找两个或多个比自己更差的人做副手,对这些人发号施令,而他们也无法构成威胁。他们能力平庸,自然也会效仿这种模式,再找个能力比自己更弱的下属。”

“久而久之,各衙门充斥平庸之才,无办事能力,且使朝廷的职能机构愈发臃肿,官僚主义滋长,最终只会牵累朝廷。”

“你说得似乎很严重,但历史长河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李秀妍接过话,李二则紧皱眉头。

隋炀帝实行科举之前,朝廷选拔官员多通过孝廉制度,士族为了利益必以关系亲厚为标准,此种情形并非意外。张素接着说道:“嗯,称其为张氏官场法则吧。”

把这个理念归于己身,张素接着讲:“我只是假设无法胜任官职者当选会有何影响,事实上,这种影响远不止于此。昨日向我递呈考卷的学生,不少人还送了不少金银绸缎,亏我家小侍女贴心,了解我对名利淡薄,把所有东西都婉拒了,否则日后可能说不清楚。”

“而那些堵我的人,皆说只需我举荐,便会答谢。可见送礼行贿已成风气,如若有人贪婪图财,借此谋私利又该如何?那时原本公正的科举可能变质为交易,花钱买推荐便能得到功名,与直接买官有何分别?”

李二的眉头越皱越深,对张素的夸大他并未介意,却对这个问题越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