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万彻亦附和道:“岑大人,我等皆知教育之重,但如此做法,是否过于理想化?恐难以长久。”
岑文本闻言,不急不躁,缓缓解释道:“长孙大人、薛将军所虑,我亦深知。然则,教育之根本,在于启民智、开民风。我们教授孩童的,不仅仅是圣贤之书、数术之道,更有农耕之术、水利之法。他们将成为乡野的智者,引领百姓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在这个过程中,皇权的触角也将深入乡野,实现真正的国泰民安。”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再次陷入沉思。杜如晦率先打破沉默,拍手称赞道:“岑大人此策,实乃高瞻远瞩,若能实施,陇右必将焕然一新,成为我大唐之典范。”
岑文本谦逊一笑,继续道:“不仅如此,我们还将致力于改善河西丝路上的民生。如今,百姓每三户才有一头牲畜,我们的目标是让每户都能拥有一头牲畜,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富足。”
随着岑文本的讲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众人脑海中浮现。他们仿佛看到了陇右之地,学塾林立、孩童欢笑、农田丰收、牲畜满圈的景象。这一刻,所有人都被岑文本的构想所震撼,被他对未来的坚定信念所感染。
李恪听罢,满意地点了点头,对岑文本寄予厚望:“岑大人,你等之努力,朕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望你们能继续保持这种精神,砥砺前行,将泛河西走廊打造成大唐盛世的样板,为天下十八道各州府主官树立榜样。”
“臣等定不负陛下厚望!”岑文本等人齐声应诺,声音响彻朝堂。
随后,长班神站了出来,准备汇报益州的情况。然而,就在此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突然响起——唐俭站了出来,对服务型官府的推行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种官府形式过于浪费人力物力,难以真正惠及百姓。
然而,李恪并未因此而动怒,他依然保持着平和的笑容,耐心地解释道:“唐大人所虑虽有其理,然服务型官府之推行,乃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百姓、促进民生。我们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一番话下来,唐俭等人也渐渐明白了李恪的苦心与决心。他们知道,这场变革已经势不可挡,而他们所能做的,就是紧跟时代的步伐,为大唐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着朝堂之上的讨论逐渐深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正在大唐的版图上徐徐展开。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那个站在风口浪尖之上、以智慧和勇气引领时代的岑文本。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而紧张,仿佛一场无形的风暴即将席卷而来。众人围绕着“服务型官府”的议题,争论不休,各抒己见。李恪端坐于上,面容平静,眼神中却透露出不容忽视的坚定与智慧。
“理不辩不明,话不说不透。”李恪的声音沉稳有力,穿透了嘈杂的议论声,“然而,诸位若只是争吵,而无实质的辩论,又怎能解决问题?”
唐俭,这位历经风霜的老臣,缓缓走出队列,目光直视李恪。他心中虽有不愿,却也明白,与这位年轻的王爷为敌并非明智之举。但立场所在,他不得不站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殿下,臣虽敬佩您的才华与远见,但服务型官府的理念,在现实中却遭遇了重重困难。三地推行至今,成效甚微,甚至益州这样的富庶之地,也未能摆脱对丝路的依赖。臣以为,朝廷应重新审视这一政策,避免继续浪费资源。”
唐俭的话音刚落,关陇系的众臣便纷纷附和,他们心中对李恪的“歪风邪气”早已不满,如今更是找到了攻击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