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永徽臣将——玄奘、房遗直、房遗爱等(1 / 2)

玄奘,通称三藏法师,佛教学者,旅行家,翻译家,佛教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俗姓陈,名讳,洛州缑氏人。从长安出发赴天竺游学,回到长安,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随即开始翻译工作,共译出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并撰有《大唐西域记》一书,成为一部宝贵的历史文献。玄奘生前,本欲再翻《大宝积经》,以病未成,高宗闻其罹病,遣御医急赴,未至已卒。高宗为之废朝数日,前后五下敕书经营丧事,敛以金棺银椁。葬日,长安及各州五百里内送者百余万人,以绘采三千匹,结成涅盘、与以载柩,是日宿于墓所者三万余人,后刘轲复为撰碑,称“自大教东流,翻译之盛未有如法师者”。

房遗直,房玄龄的嫡长子,嗣父亲梁国公的爵位,为礼部尚书、汴州刺史。弟弟房遗爱,娶唐太宗女高阳公主,公主骄横,密谋废黜房遗直而夺其封爵,诬告房遗直对她无礼。唐高宗令长孙无忌审理此事,查出了高阳公主与房遗爱谋反的情况,房遗爱伏诛,高阳公主赐自尽,诸子流放到岭表。房遗直以父亲的功劳特赦,除名为庶人,停止房玄龄的配享。

房遗爱,名俊,字遗爱,齐州临淄人,唐朝时期驸马,中书令房玄龄第二子。诞率无学,颇有武力,门荫入仕,授右卫中郎将,交好魏王李泰。迎娶高阳公主,宠爱冠于诸婿,历任太府卿、散骑常侍,累迁右卫将军,跟随太宗征伐高句丽。唐高宗时,出任房州刺史,参与谋反,坐罪赐死。

李震,本姓徐氏,字景阳,曹州离狐县人,唐朝大臣,司空英国公李积长子。门荫入仕,历任泽州、赵州、梓州刺史。

韦季方,太子洗马,洛阳人李奉节告韦季方、监察御史李巢结为朋党,唐高宗命许敬宗与辛茂将审理。许敬宗审问急迫,季方自杀,没有死,许敬宗诬陷韦季方与长孙无忌构陷忠臣近戚,使权力归于无忌,伺机谋反,所以自杀。许敬宗对唐高宗说:“季方承认与无忌同反,韩瑗曾经对无忌说:‘柳奭、褚遂良劝公立梁王李忠为太子,今梁王既废,上亦疑公,故出高履行于外。’自此无忌恐惧,后见长孙祥贬出,韩瑗得罪,日夜与韦季方等谋反。”因此,唐高宗将长孙无忌贬官赐死。

李巢,唐魏州昌乐人,少豪俊,善骑射。初为督察御史,与李义府一起,审理柳、韩瑗案,后因忤旨,由殿中上书贬龙编主薄。

杨续,字希道,弘农华阴人,隋唐时期大臣,观德王杨雄之子。隋炀帝即位后,迁通事舍人、襄国掾,授朝散大夫,随军攻打辽东,参与平定杨玄感反叛,授朝请大夫、散骑常侍。隋炀帝遇害江都后,投靠越王杨侗,授礼部侍郎。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后,引入王府属官,授郿县令,封弘农县开国男,历任秦州司马、尚辇奉御、尚衣奉御、荆州司马,迁郓州刺史、都水使者。

杨收,字藏之,同州冯翊县人,唐朝时期宰相,苏州参军杨遗直之子。出任弘农杨氏,聪明好学,精通礼仪。进士及第,起家校书郎、淮南节度推官,迁监察御史。得到宰相裴休推荐,授太常博士,遇到母丧去职。起为淮南观察支使,累迁吏部员外郎等,得到宰相令狐绹推荐,授翰林学士、中书舍人,迁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交结左军中尉杨玄价。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建议设立镇南军,打退入侵交州的南诏军队,授右仆射、太清太微宫使、弘文馆大学士、晋阳县开国男,得罪宦官集团,出任宣歙观察使。受到升任宰相的驸马韦保衡打压,再贬端州司马,长流驩州,坐罪赐死。唐僖宗即位,得以平反昭雪,复原官爵,追赠右仆射。

杨弘武,本名杨武,字弘武,弘农华阴人,唐朝时期大臣。隋尚书令杨素从子、苍山公杨岳之子。谦慎自守,门荫入仕,起家左千牛备身、苍山公,辅佐太子李建成。贞观年间,不得重用。唐高宗李治即位,迁吏部郎中、太子中舍人,出任荆州司马,参加泰山封禅,迁兵部侍郎,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刚正不阿,政事清简。

令狐德芬,历史学家,宜州华原人,唐朝史学家。祖父令狐整为北周大将军,父亲令狐熙北周位至吏部中大夫、仪同大将军。德棻唐高祖时,任大丞相府记室,后迁起居舍人、礼部侍郎,国子监祭酒,太常卿、弘文馆、崇贤馆学士等职。唐初奏请重修梁、陈、北齐、北周及隋朝正史,被采纳。八十高龄,加金紫光禄大夫,卒于家,曾主编《周书》。

许圉师,安州安陆人人,许绍少子,先世自梁末徙至北周,进士出身,博学多才,累迁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修国史。以修实录功封平恩县男,赐物三百段,迁为左相。其子许自然因猎射杀人,圉师隐而不奏,为李义府所挤,许敬宗乘机奏说:“人臣如此,罪不容诛。”下狱,次年三月,贬官虔州刺史,后贬为相州刺史。刑部尚书杨德裔因徇私被流放庭州。许圉师在相州时,政存宽惠,尝有官吏犯赃事露,许圉师不令推究,但赐《清白诗》以激之,犯者愧惧,遂改节为廉士,其宽厚如此。离开相州后,当地百姓立碑纪念之。上元中,再迁户部尚书。仪凤四年卒,赠幽州都督,陪葬恭陵,谥曰“简”,并陪葬乾陵。

姜恪,唐朝时期秦州上邽人,姜维后裔,祖父姜远曾为秦州剌史,父姜宝谊为左武卫大将军。姜恪因战功升为左相,阎立本因善绘事而为右相,时人评论说:“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

柴令武,柴绍与平阳公主之子,其妻为巴陵公主,连续担任过太仆少卿、卫州刺史、封襄阳郡公。与高阳公主及房遗爱谋反,高宗下令将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斩首,朝廷派使者捉拿他,柴令武走到华阴,自杀死去,尸体仍然被砍,巴陵公主被赐死。

徐齐聃,字希道,湖州长城人,父孝德,八岁能文,太宗召试,赐所佩金削刀。永徽初,召为沛王侍读,再迁司议郎,皆不就,累进西台舍人。上疏极谏,得罪武后,流放岭南,卒,赠泗州刺史,睿宗朝赠礼部尚书。

孔志约,经学家孔颖达之子、孔子的第32世孙,唐代医学家兼官吏,尝任礼部郎中兼太子洗马、弘文馆大学士之职。奉敕与苏敬等人共同修纂《新修本草》,孔氏为本书写序,尚着有《本草音义》二十卷,未见行世。

陆敦信,苏州吴县人,唐朝宰相,太子中允陆德明的儿子,凭借门荫入仕,精通儒学。唐高宗时期,历任散骑常侍、门下侍郎、检校右相、国子祭酒,册封嘉兴县公,卒于任上,获赠原庆会三州刺史。

裴宣机,河东闻喜人,隋末唐初政治家裴矩之子,唐高宗时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左中护。

韦琨,字玄理,京兆杜陵人,唐朝时期大臣,陵州刺史韦津之子,门荫入仕,历任郡县。参与编纂《永徽五礼》,累迁户部侍郎、检校太子詹事,册封武阳郡侯,卒于任上,谥号为贞。

于荣德,本姓万纽于氏,字知节,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唐朝时期大臣,荣州刺史于文雅的儿子。初以门荫,授右卫府勋卫,调补巴州录事参军,历任秦州清水县令、濮州濮阳县令、沁州沁源县令。

崔行功,字积,恒州井陉县人,唐朝时期文学家、医学家、藏书家,长安令崔综之子。聪颖好学,深知医术,迎娶中书侍郎唐俭之女,入为通事舍人、司文郎中,累迁秘书少监,跟随秘书监魏徵编写《四部群书》和《文思博要》,支持宰相房玄龄等修撰《晋书》。唐高宗即位后,崔行功授兰台侍郎,累转吏部郎中。

柴令武,柴绍与平阳公主之子,其妻为巴陵公主,连续担任过太仆少卿、卫州刺史、封襄阳郡公。与高阳公主及房遗爱谋反,高宗下令将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斩首。朝廷派使者捉拿他,柴令武走到华阴,自杀死去,尸体仍然被砍,巴陵公主被赐死。

柴哲威,柴绍与平阳公主之子,曾任第三任安西都护,历右屯营将军,袭爵谯国公,坐弟令武谋反,徙岭南,起为交州都督,卒官,曾任第三任安西都护。

段瓒,齐州临淄人,唐朝开国名将、褒国公段志玄之子,承袭其父褒国公的爵位,武则天时,官至左屯卫大将军。死后其子段怀简袭爵,官至太子詹事。

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人,唐朝名臣张公谨之子,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

张大素,魏州繁水人,历东台舍人,兼修国史,卒于怀州长史。

萧锐,萧瑀长子,母独孤氏,尚唐太宗长女襄城公主,袭父爵为宋公。沉毅有大量,善隶书,性蕴慈仁,唐太宗将征高句丽,命萧锐运河南诸州粮入海,根据唐俭碑,萧锐卒于显庆元年后。

李安仁,新昌县公李纲孙,观州蓚人也,太子左庶子。属太子被废,归于陈邸,宫僚皆逃散,无敢辞送者,安仁独涕泣拜辞而去,朝野义之,后卒于恒州刺史。

宇文节,京兆万年人,鲜卑族,唐朝时期大臣,宰相宇文融祖父。贞观年间,担任尚书右丞;唐高宗继位,拜黄门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迁侍中,成为宰相。卷入高阳公主和房遗爱谋反,流放桂州,死在流放地。

长孙无傲,字义庄,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唐朝外戚大臣,幽州都督长孙敞的儿子,文德皇后的堂兄。门荫入仕,累迁邢州刺史。

杜楚客,字山宾,京兆杜陵人,唐朝时期大臣,右仆射杜如晦弟弟。少崇奇节,颇有才名,起家给事中,擢左卫中郎将,出任蒲瀛二州刺史,入为魏王府长史,迁工部尚书,支持魏王李泰夺嫡行为,贬为虔化县令,卒于安固县令任上,时年六十八。

高审行,申国公高俭之子,初为户部侍郎,后被贬渝州刺史。

高履行,本名高文敏,字履行,渤海郡蓨县人,唐朝外戚大臣,太尉申国公高士廉长子。门荫入仕,起家秦王千牛备身。贞观初年,历任祠部郎中,迁滑州刺史,迎娶东阳公主,拜驸马都尉,历任户部侍郎、卫尉卿,袭爵申国公;唐高宗即位,历任户部尚书、太子詹事、检校太常卿、益州长史。洪州都督,卒于永州刺史任上。

虞昶,虞世南之子,字景明,号子艇,会稽余姚人。工书法,曾任写经使,专监督唐朝宫廷佛经的录着抄写,为武则天任命,历将作少匠,官至太中大夫、工部侍郎,封永兴县开国公。

慧立,天水人,俗姓赵。本名子立,高宗敕名慧立,又称惠立。生而聪敏,有弃俗之志,出家于幽州昭仁寺。博考儒释,敕任大慈恩寺翻经大德,次补西明寺都维那,后授太原寺主。以师博学妙辩,直词正色,高宗频召入大内,与道士对论,甚合帝旨。师见尚医奉御吕才,妄造释因明图注三卷,排斥诸师之正义,乃致书责之,吕才从此销声匿迹。又仰赞玄奘三藏之行仪,遂为之修传,即大慈恩寺三藏传五卷,然师因恐修补不全,遗其诸美,遂藏之地窖不予人观。至临命终,始命门徒掘出。此书后流离分散,乃由沙门彦悰搜购、排列、补校、笺述续成,今流传之三藏法师传十卷,即依此修正而成。

靖迈,又作静迈,梓潼人,志操高洁,深核经论,气性沉厚,不妄交结。玄奘自印度归来,奉敕为太穆太后于京中造弘福寺,并展开翻译工作,复召十一位谙练大小乘经论而为世所尊尚者,任证义大德之职,师即居其一。居慈恩寺,与普光寺栖玄、弘福寺明浚、会昌寺辩机、终南山丰德寺道宣等人共同执笔缀文,译出本事经七卷。另着有般若心经疏一卷、佛地经论疏六卷、十轮经疏八卷等。

神泰,曾为蒲州普救寺僧,后应诏人玄奘主持的译场任证义,协同译主评量梵文原意,并评判汉译之意与梵文的差异。

高智周,字知周,常州晋陵县人,唐朝时期宰相,秘书学士高子长之子。聪敏好学,进士及第,起家越王府参军,迁费县县令,政化大行,入为秘书郎、弘文馆直学士。预撰《瑶山玉彩》《文馆辞林》,三迁兰台大夫,授东宫侍读,称疾去职。起为寿州刺史,为政宽厚,迁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成为宰相,迁御史大夫,审定章怀太子李贤谋反案件,以右散骑常侍致仕,卒于家,追赠越州都督,谥号为定。

许圉师,安州安陆人,许绍之子,有器干,博涉艺文,举进士,授给事中。迁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修国史,以修实录有功,封平恩县公。其子畋猎践田,人斥之,子怒而射人,圉师隐而不奏,高宗责其身为宰相,侵暴百姓,免官。后迁虔州刺史,转相州刺史,圉师在州政存宽惠,州人刻石颂美,其下有官吏犯贪赃,事败露,圉师不追究,仅赐《清白箴》,其人自愧而改节。圉师后迁户部尚书。

郝处俊,字处俊,安州安陆人,唐朝大臣,滁州刺史郝相贵之子,侍中许圉师外甥。早年失去父亲,知礼能让,爱好读《汉书》。贞观年间,进士及第,得到吏部尚书高士廉看中,授着作佐郎,袭封甑山县公,人称为郝甑山;唐高宗即位后,迁吏部侍郎,辅佐司空李积讨灭高丽,拜中书侍郎,迁中书令,极力反对唐高宗让位武则天,转侍中、太子中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