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东北收复,西南平定,安西新设,大明四周,几无一合之敌,如此悍勇军队,整个天下也找不到敌手了。」
赵舒眉头皱起,充满忧虑的说道:「但是军中好胜之心不可抑制,将士们因为赏赐之厚,日日夜夜想要建立功勋。」
「但这天底下的仗,总归是要打尽的。」
「朝廷的钱粮,总有一日会不足。」
「故司马法有云: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显然,这位大明的内阁首辅,也注意到了军中的舆情,同样感受到压力。
眼见皇帝神情莫名,似乎陷入了思考之中。
赵舒再接再厉,开始念起了数据,显然与皇帝相处十余年,他明白这位天之骄子,对于一些大道理不屑一顾,唯独看重事实。
「京营有二十万人,边军十万,而甘肃、安西两省,就
有近十万兵马,虽然朝廷令其缩减,但安西地域辽阔,锦国公明言,没有三万人是安定不了的。」
「而在水师中,东海水师和南海水师,以及新立吕宋水师,千料以上的大船超过百艘,三千料也超过十艘,兵士近四万众。」
「一旦战事消弭,怕是军中得大乱些许。」
「去年两千万绰绰有余,今年怕是得三千万了。」
「天长日久,朝廷又要向高原,怕得至四千万,而朝廷一年才入七千余万,近半入军中……」
听到这些数据,朱谊汐倒是承认,这些都是真的。
也就是说,随着地盘扩大,统治成本也在不断的拉升,已经到了大明的极限。
而且,在安西等地,朝廷一直都是亏本经营,在如今这个太平盛世还没什么,一旦到了王朝中衰期,必然会被抛弃。
一如唐朝甩西域,前明甩安南一样。
所以,必须得增加造血功能。
让西北地区自给自足,才能免得被抛弃的命运。
朱谊汐下定了决心。
而眼见皇帝如此,赵舒满意的点点头,皇帝还是听得起建议的。
看来削兵,是不可避免了。
「你说的没错,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
朱谊汐抬起头,认真道:「必须尽快的在安西建立衙门收税,路上丝绸之路如今拿下一半,一旦畅通,朝廷必然获益匪浅。」
「鼓励边商,设立税关,这些都是要必须进行的东西,只有尽快建立秩序,才能让其自给自足。」
「当然,甘肃如今成了内地,兵马自然是要削减的。」
甘肃东边是阿拉善,南边青海西宁府,西接安西,河西走廊的位置十分重要。
所以,两万兵马是勉强够用的,加上安西的三万,就是五万人。
直接削兵一半。
「这些人不能轻易地放走,其是本地的壮丁,就让他们去西宁府吧,那里有的是牧场给他们。」
皇帝思量再三,觉得还是应该叫他们迁走,去青海就很不错,离得近,地方多,而且有好多的牧场,很适合这些蒙古人。
谈到这,就不由得又论起了边军。
前明时的边军,一开始是十三塞王,统辖漠南诸卫所,后来成本渐高,不得不内迁,永乐内徒东胜镇、大宁镇,仁宣时期漠南诸卫废除。
到了嘉靖年间,彻底形成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九边防线。
今天的绥远,是明初的东胜卫;察哈尔的赤峰,是东宁卫。
绍武皇帝的十几年来的奋斗,其实不过是洪武年间的旧土罢了。
你能想到,在东北,洪武年间竟然建立了吉林造船厂,在黑龙江入海口建立奴儿干城?
九边在永乐年间是六十万,崇祯年间是四十万。
但吃空饷,军户逃亡问题持续不断,保守估计顶多二十万。
而绍武朝的边军,则东起黑龙江城,吉林、辽东、察哈尔、绥远、甘肃、安西,宁夏七地,曾经的山西,陕西,几乎成了内陆。
所以,吉林万人,黑龙江三千人,辽东两万,察哈尔万人,绥远万人,大同、宣府各万人,宁夏近万人,甘肃两万,共计十一万左右。
由此可见蒙古人的势力削减如斯。
如今加上了安西,边军的数量扩充到了十五万。
而且西北地区最大的劣势在于,就是物资钱粮供应不及,路上的耗费太大,养五万人,等于再养十万边军。
但危机也是存在的。
一旦让蒙古人起来,这十几万的边军,很难彻底镇压
,所以必须消磨、分化。
漠北地区,不容有失。
坚定了决心后,皇帝又与赵舒聊了聊家常事,随后,他神情收敛,直接出了玉泉山。
他将要去京营瞧瞧情况。
京营几乎是围绕着北京城而立,西山这边有数万,南边的卢沟桥有数万,在北边密云,东边的通州,四方各自驻扎,护卫京师安全。
之所以没有直接在北京城,就是为了防止军队陶醉在繁华中,丧失战斗力。
同时,也是为了减缓北京城的粮食供给压力。
而北京城日常的管理,则靠五军兵马司,皇城不必说,这是侍卫司的职责。
西山大营依山而建,虽然说是大营,但每军又各自组成了一座小营,三者成犄角之势,互相支援。
每军万人规模,设有总兵管理,三个总兵平行,只听从皇令。
从远处眺望,西山大营三十里外,不知不觉就形成了集市,大量供给军队物资在此采买,如酒肉蔬菜等,算是给普通百姓们一个上好的买卖。
许多军官们为了顾家,在此地置宅,算是两全其美。
而普通的士卒,这只能靠每月三天的休沐,回家团聚。
操练如旧,喊声震听,至少从表面上来看,这支军队依旧维持着战斗力。
朱谊汐眯着眼睛眺望了许多,才下马,随意走动着。
忽然,一伙休沐而出,聚众而归,闲扯着话题,见到轻装而来的朱谊汐,立马就警觉起来。
「你们是什么人?」